品优创始人Anson老师 2020-11-21 10:17:48

出国留学第一关,不是上课而是融入美国圈子!

11月16日,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最新的《2020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根据此次最新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第11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其次是印度和韩国,中国学生总数大约是印度学生的2倍,而是韩国学生的7倍。

另外在专业上,STEM依然是热门研究领域,工程专业依旧第一,其次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商科、社会科学。

这份最新报告给大家传递了最新的留学数据,但是在报告背后还有更多的留学现状没有体现。

国际留学生是如何在入学后融入当地文化的?

留学生在入学初期都经历了怎样一段过渡期呢?

他们是如何做到跨文化交流的?

远在异国他乡求学,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与冲突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横在留学生和美国本地学生之间的巨大交往阻碍,从下面的段子中也能窥见一斑:

国外某超市给顾客立了个牌子:“尊敬的顾客,请您不要再敲西瓜了,它们是真的不会有回应的。”虽然牌子不是用汉语书写,但很多中国留学生认为这是面向中国人之举,同时也很无奈——“敲拍挑瓜是我们的日常习惯呀。”

早前,国内也有机构做过一份《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报告》从日常生活、学业、语言、价值观和人际交往五个维度,调研了国内留学生国外求学过程中真实的跨文化适应状况

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适应能力较强,很快成为“过日子”的一把好手,但价值观和人际交往,仍然是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交流中的最大难关。我们平时也都会听到很多这样的留学经历:


一名社会学专业的留学生:



我感觉一切事情在中国都被规范的很清楚,而且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有学校和老师的严格管束。可是,在美国的校园中大家也不太清楚到底需要做什么和怎么一步一步地达到学术目标。当我和老师交谈中谈到诸如“学术前景”,或者“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学业”。最常见的反应是“你决定吧”,或者“这取决于你的进展”。面对这样不清不楚的回答,我常常如坠云雾,同时又压力重重。因为给出的选择太多,我在选择中就迷失了。特别是第一学期,在学业上既无目标也无方向感,浪费了不少时间。


曾在美留学的莉莉:



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老师上课时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我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我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在讨论时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会和我争论,这让我觉得美国同学对我好像有敌意,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产生了属于跨文化范畴的尴尬。


知乎网友@pragprivate



在政治问题上,因为我专业关系,和其他国家小伙伴很容易说到关于国家间关系或者国别比较这种话题。。。就非常容易出现分歧了,比如说有些小伙伴就说中国是后威权主义啥的,那你说我们听了是反驳好呢还是一笑了之呢?就非常尴尬。


还有一些像“和同学口语交流有障碍,怕被同学觉得我像个冒牌货”、“每次听他们的笑话,都搞不清笑点在哪”……这样的社交尴尬。


根据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创始人之一约翰·贝利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基本来说初次出国留学的孩子都会经历好奇兴奋、文化碰撞和习惯适应这三个阶段,而且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能力,他们在每个阶段的表现以及时间周期也不相同。


在这一个过渡阶段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会伴随着紧张、慌乱、迷茫甚至抑郁等情绪,边缘化心态笼罩着中国留学生,他们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徘徊,久而久之会发现很多赴美留学的中国孩子就是美国化的外在和中国化内在的综合体。


刚刚踏上异国他乡往往感到十分的兴奋,此时留学生的心态更像个游客,因为并没有真正地接触当地社会,因而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度也较高。


但是等这个阶段过去,如果身边没有前辈给他指导或者提建议的话,接下来等待留学生的很可能是失落——在非常不熟悉的环境中,无所依靠,一切都要自己从头学起。


再经过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历练,慢慢习惯、了解外国的行为准则和言行举止,这也就开始进入了适应期,这也就是一整个跨文化的过渡期。


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会有意识的在留学之前,为孩子创造机会去体验一下真实的外国生活,或者是咨询有留学经验的老师、学长学姐等“过来人”,提前做好功课。

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大家决定了出国留学这条路请记得一定要早规划,早规划也请记得一定要把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上日程。在这里品优给到的建议是:

首先,提升语言表达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钥匙,用流畅的口语交流沟通不仅可获得有用的信息,还有增进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互动。更多表达能让孩子更有自信,更能从容面对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挑战。

其次,尊重文化尊重差异。比方说在中国,平时人际交流中夸奖一个女孩漂亮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在美国,随便夸奖女性漂亮很可能会犯错。特朗普曾在一场集会上声称,他夸自己的女儿伊万卡都不能用“漂亮”,因为这是政治不正确,他只会用“聪明”来形容女儿。

在跨文化之下,语言习惯不同和文化氛围的差异,同一句话、同一个行为都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如果不及早好好了解文化差异,留学生活中一定会碰壁吃亏。尊重美国文化同时也不失中国的文化自信,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国际化青年、世界公民,应该学会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

最后,尝试走出舒适圈,但也不要用力过猛。很多孩子为了能融入到留学新环境中,去强迫自己去学不感兴趣的东西,还有让本就性格内向的孩子融入人群之中,最后这些孩子的内心依然孤独又抑郁,这种让人闻之心疼的事情不在少数。


舒适圈是一定要走出的,这样才有进步和成长,也才是出国留学的初衷。但在融入这件事上,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是在病急乱投医,当你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静下来想想当初在申请时,全力以赴想表现出来的优势和特点是什么,用你们的特长去找到匹配的圈子,真正做自己喜欢做、愿意做的事,去认识圈子里的有着相同爱好的老师同学,去主动交流、讨论。


为了出国留学,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都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在踏入异国他乡开始你的留学生活时,希望你们都能顺利平稳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希望这对你们不再是一道坎,而是一种体验。

愿你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式融入当地文化,拥有独一无二的留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