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优创始人Anson老师 2020-12-24 10:50:40

“你的孩子正在成为普通人”真的是教育失败吗?

相信各位家长这几天的朋友圈都被清华教授刘瑜的一句“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给刷屏了。

这是刘瑜教授在一个题为《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演讲中提出的观点,很快被自媒体抓住噱头,引起网络热议。

观察了网上对刘瑜教授观点评论,基本分为两派,认同她的VS批评她的。

其中还是批评的声音更多一些,大部分家长还是认为刘瑜教授作为精英分子,这场学术讲座实在是不接地气。

但是,如果大家对这一教育观点感兴趣的话,与其是沉浸在一个又一个断章取义的自媒体文章中,我们更建议大家能从头到尾完整地看一遍演讲。

整篇演讲其实是刘瑜教授对当前教育内卷的一些个人心得,有批判有反思有佛系,但她也很坦诚的说她也不可能逃离,更不是真正佛系的任由孩子成为普通人。

当下教育累了家长伤了孩子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如果说你在2020年以前还没有体会这句话,但我相信经过一整个艰难的2020年,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个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这种不确定性之下,教育更像是一种保险投资,通过教育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储备以及知识技能,按这个角度思考,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可是,这种对知识储备的狂热最后带来的问题就是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最后我们看到的教育就是: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刘瑜教授用了一个比喻:“就有点像打牌,你出一个对三,我出一个对K,我再出一个四个炸你再出一个同花顺,就这么一个无限恶性竞争过程。”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现在热议的教育内卷,家长、老师、学生自己都长期处于一个疲倦的过程中。



比如说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

你上两个补习班,他上四个补习班,他上六个补习班,形成这样一个恶性竞争模式。


最后伤害最大的还是孩子,所以现在总是看到很多学生抑郁、自杀的新闻事件,有的孩子可能就长成了所谓的“空心人”。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刘瑜教授说:



一个孩子他怀着对世界无限憧憬长大了,然后我们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你人生的前一半主要的工作和目的就是考试,所以你想这了无生趣嘛。


对很多孩子来说,他可能不抑郁不自杀,但是因为你每天在恶性竞争的圈子里面长大,你最后就很容易长成一个所谓的“空心人”,你虽然习得了十八般武艺,但是你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没有自己的热情,没有作为个体的追求,所以你有十八般武艺,最后还是纷纷的表示,我不知道我该干什么,这种所谓的迷惘,非常常见。

可是明知道这种教育体制带来的恶性竞争不好,能带孩子逃离吗?几乎不可能。

就连刘瑜教授都直言自己作为家长都不可能真正逃离,但可以寻找一些方法去缓冲一下这种恶性竞争。

刘瑜教授的答案就是在教育中发现自我、接纳自我。

教育强调发现自我

前不久,我们在留学咨询网站上看到一位家长提的这个问题。对于一直持续深耕美高申请领域的品优来说,可以很快整理出美高前十学校的各自的特色。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孩子的未来是要去适应名牌学校了?比方说圣保罗的语言学、芭蕾非常优秀,有这两方面特长的孩子未来申请相对来说优势更大。

那么家长就要现在就带着孩子报各种语言培训班、芭蕾舞蹈培训班以及各种竞赛吗?可是孩子在这些方面天赋一般,并且十分不喜欢呢?怎么办?

这就是刘瑜教授点出的另一个问题了,也是我们的教育固化思维的弊端:


因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就是让孩子获得越高的学历,越多的技能越好,但是很少鼓励孩子去思考我是谁,我最适合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最喜欢干什么;很少鼓励孩子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到现在感觉不是在鼓励每个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在逃避自我,从一个独特的自我,逃向一个平均的他者,从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是这样一个逃跑的过程。


比如你问家长,为什么要给孩子报钢琴班,一定会有人回答:因为别人都报了。

比如你再问学金融的大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一定会有人回答:因为这个专业热门,就业好。

大批的家长沉浸在这样的安全感中甘之如饴,教育资源对于全社会都极其稀缺,大家还带着孩子往人多的地方扎,形成踩踏式的竞争,这怎么可能不焦虑呢?

刘瑜教授认为人生更重要的意义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对于这点,我们深有感触,很多家长带着娃来时开门见山咨询排名前十的学校怎么进,但问及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的时候,很多家长可能都说不清楚。

我们一直强调找到最适合孩子的那所顶级美高,也有很多家长在经历漫长的申请季后,他们发现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孩子的独特性。

在这里分享品优学员Emily妈妈经历整个申请过程后的感悟:

我们也仿佛重新认识了孩子,比如我第一次知道她最喜欢的书是Percy Jackson,了解到她想学习希腊历史,探索古代文明。

我们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有深度和思想,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孩子的不足。这些对孩子和家长都是一种触动,我们开始规划下一步的学习和生活计划。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教育中的得失、甚至是作为家长,我们的努力是否够。

也因此,我们更坚定了要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决心。我们也要变成更好的我们,才能与孩子并肩在一起。与其说申请的结果很重要,不如说申请中彻底地回顾孩子的成长,并为下一站做好准备更重要。

在访校的过程中,结合在品优挖掘的孩子的特点,其实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孩子适合哪所学校、不适合哪所学校。大部分中国家庭喜欢看排名,但是其实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变得普通

一句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的成为普通人,真正将刘瑜教授推上舆论风口。

但是,刘教授的原话是:



一个社会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那么多马云、那么多朗朗、那么多姚明?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我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她说: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这句话就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座右铭。 


万一我女儿是个旷世奇才,我肯定也会偷着乐,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那个朋友是对的,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刘瑜教授的这段话,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说,既现实也中肯,不是我们要让孩子成为普通人,而是如果在跑完各种教育赛道后,在用尽各种鸡娃方式后,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你们能接受吗?你们会觉得这是失败吗?会觉得孩子没用、可耻么?

现在我们社会中充斥着太多“畸形”的失败观,首先就体现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概括之下就是很多的家长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最终只是一个普通人。

平凡普通人的人生真的很垃圾吗?听听作家、法律博士Michelle话吧:“孩子,普通人的人生,不是贪图安逸的后备选项,而是一场勇气对决的刻苦战斗。你们要时刻做好准备。”

按照概率学的角度来说,大部分人天赋都很普通,但要坚信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都有他们的独特性

无论是虎妈还是佛妈,家长的教育使命应该是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真正喜欢的事,让孩子沿着他们的独特性去发光发热。

美高申请家庭提升孩子的背景,体育、艺术、学术竞赛肯定都是首选,但是品优去年申请顶级美高的学员Panny,是个独爱烘焙的小女孩,用Irene老师的话说“她是一个谈到烘焙眼睛都在发光的姑娘。”

Panny慢慢地从喜欢杯子蛋糕,到分享美食,再从美食到对营养学的兴趣,她将自己的故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圈,去讲与招生官听。恰恰和顶级女高Madeira的Co-Curriculum特色相契合。

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一定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对孩子要求简单一些,让孩子看见自己,也看见世界,能够“自在”成就自己的特长和生命力,这才是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