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优创始人Anson老师 2021-01-06 10:09:46

亲历伊拉克战争的耶鲁毕业生,如何打动比尔·盖茨?

《乡下人的悲歌》不仅是一本重要的书,也是一本伟大的书,这让我感到颇为惊喜。中没有设置重大悬念,没有用“结局将会怎样”式的谜团推动故事发展。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结果,作者从他混乱、父亲几乎缺位的童年中幸存下来,然后他最终踏上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土地。

——比尔·盖茨

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位叫J·D·万斯的80后,他是一位“普通”的耶鲁法学院博士毕业生。耶鲁法学院每年有200名毕业生,万斯不是参议员,没当过哪个州的州长,也没有创立市值10亿美元的公司,更没有建设改变世界的非赢利组织。

万斯只是写了一本名为《乡下人的悲歌》的回忆录,讲述了他贫困的童年,如何在在铁锈地带(指原来工业发达现在衰落的地区)俄亥俄州的一座钢铁城市生活以及如何最终考上耶鲁法学院的故事。

在美国,人们常用“乡下人”(Hillbilly)等词汇来形容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白人蓝领阶层。“比贫穷风可怕的是失去希望”。万斯生活在无时无刻都想放弃自己的生活环境之中,他一直在努力成为一名“普通人”。

图片

家庭的小环境是“乡下人”的大环境

图片

1984年8月2日,万斯出生于俄亥俄州米德尔敦小镇,家境困难,父母离异,父亲早早地消失在了他的生活中。母亲走马观花式地换男朋友,结婚、离婚、再婚、再离……万斯和姐姐从小跟着妈妈,不停地搬家,好不容易熟悉了一个“爸爸”,又要搬进另一个家。此外,母亲还吸毒成瘾,多次进入戒毒所,万斯一次次期望母亲能戒毒成功,却一次次地以失望收场。

外公外婆原住在肯塔基州东南部煤田中心的杰克逊镇,这个镇就6000人,属于阿巴拉契亚山脉。在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属于贫困地区,41.5%的人处在贫困线以下。

万斯的外婆13岁怀孕,嫁给他17岁的外公,两人一个初中没毕业,另一个高中没毕业,中间流产7次,一共生了3个孩子。后来他们离开贫穷的阿巴拉契亚山脉,搬到了俄亥俄州的米德尔敦。

万斯的外婆十分彪悍,12岁就差点开枪杀人。结婚后,外公酗酒,外婆警告一次,说再喝醉就烧死他,有次外公喝醉回来睡倒在沙发上,外婆真拿来了一桶汽油回来淋在外公身上,点了根火柴扔过去,幸亏他们的孩子及时灭火,外公才只轻度烧伤。

家里吵架、打架是常事,气氛像黑帮斗殴一样,外公1983年突然戒酒了,家里也正常了。但长期在家庭环境以及周边同样糟糕的社区环境影响下,刚长大的第二代开始出问题了,早孕,结婚,家暴,离婚,就像恶性循环一样,萦绕着他们。

外公离世后了,比起跟着不停换丈夫、换男友的妈妈。彪悍的外婆给了万斯和姐姐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朴素的、积极的价值观。

万斯就在这样混乱又令人心碎的环境中成长。家庭的小环境如此,他们生活的大环境也是如此。自称乡下人的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中这样描述他生活的社会环境:

“这就是我所处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真正非理性行为的世界。我们无度地消费,最后不得不住进救济院。

“我们的家庭也是一团乱麻。我们互相之间大喊大叫,大吵大闹,就好像球赛场边的观众一样。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等到成为家长的时候也不督促自己孩子的学习。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表现糟糕。

“我们在该找工的时候不去工作。就算找到一份工作的话,我们也干不长久。我们早晚会被解雇,不管是因为迟到,或是因为偷自家商品然后在eBay上卖掉,或是因为顾客反映我们嘴里面满是酒味,还是因为每次轮班的时候都要上5次厕所,而且一去就是30分钟。

“我们经常在嘴上说努力工作多么重要,但是却告诉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我们感觉到的不公:奥巴马把煤矿关掉了,或者说所有的工作都被中国人夺走了。这些都是我们为了解决认知不协调而编造的谎言——我们看到的世界与我们宣扬的道理之间的大相径庭。

“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大谈责任感,但自己却从不付诸行动。

“我们的饮食和运动习惯简直就是特意为早早进入坟墓而制定的。”

哪怕过去多年,在万斯心理,他一直非常害怕自己的未来,担心最终会像邻居或家人一样吸毒、酗酒、坐牢、有了孩子却没能力或不愿照顾。

高中-参军-大学

万斯就读于公立的米德尔敦高中,这所高中是俄亥俄州排名垫底的高中。不是师资力量薄弱,而是这里的生源极差。在这样打架斗殴、酗酒、吸大麻的大环境下,学生们都志不在学习,社区大学都不一定能上,除了万斯,他的同学中没能出一名藤校学生

万斯自己谈起高中课业,数十次的旷课、迟到,英语1只得了D和F,直到高中毕业前,他还在简单的课程当中获得了C的成绩,更没有参加过摆得上台面的学校活动。

在万斯7年级的时候,如果不是外婆严禁他和附近吸大麻的同学往来,可能小小年纪的万斯也会随波逐流,成为早早进入戒毒所的少年之一。

外婆的禁令起到了效果,万斯交的朋友都是些有上进心的孩子。而在高中后半段,他和朋友们都努力学习,计划去上大学。万斯在SAT考试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抹平了之前学校内成绩差的影响,成功地申请上了俄亥俄州立大学。

万斯知道上大学,自己马上要面对的是学费和生活费的账单,毕业后找份好工作等一系列的难题。他清楚自己还没准备好,于是在表姐的建议下,在上大学前他选择了先参军4年。

在海军陆战队的4年,改变了他看世界的眼光。万斯见识到自己曾经想象不到的贫穷程度;他目睹了一架飞机坠入居民区后的惨状;他还和一个毒贩子交上了朋友,这个朋友后来成为了万斯认识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当中最为刻苦的那个……

在军队,他们除了体力上的训练,还需要接受理财管理的课程,学会了如何平衡支票簿、怎样存钱以及投资。海军陆战队不仅教会万斯有志者事竟成,还培养了他规划未来的能力。

随后,万斯参加了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主要负责公共事务。他需要跟随不同的部队去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有时候需要护送民间的媒体记者,但大多数时候他是在拍照或是写关于某个海军陆战队队员和他们工作的简短故事。

尽管外婆从小就对万斯鼓励说“你想做什么都能做到,千万别像那些懦夫一样觉得现实对自己不利”之类的训诫,但是在入伍之前,这些鼓励的信息,他只能听进去一部分。

因为在他的四周充斥着另外一种信息:“我和像我这样的人都不够好,还有就是米德尔敦之所以没出过常春藤名校的毕业生是因为某种基因或是性格上的缺陷。这种心态的破坏力,我在逃离它之前一直不可能发现。

海军陆战队教会了万斯如何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去生活,决定进行战略性的思考,还教给他怎样才能做到。海军陆战队改变了万斯对自己的期望,也让他学会如何赢得下属的尊重。

在海军陆战队,全力以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23岁时,万斯拿到了自己的退伍证书。随后开启了自己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校园生活。

24岁的时候,万斯刚读大二,兼职2份工作。这时,他又决定早点毕业。

军队生活教会了万斯要么拿出行动,要么闭嘴别发牢骚。2份兼职加上更多的课程,他只能晚上写作业,每天只睡3-4个小时。

次年8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待了1年11个月后,25岁的万斯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政治学和哲学学士双学位。

26岁那年春季,万斯如愿收到了耶鲁法学院的OFFER,攻读博士学位。

图片

耶鲁法学院

图片

在耶鲁,名人来访一周至少一次,在进入法学院之前,万斯不会想到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来可以在一间小教室只为了给几十个学生做个讲座;在拐角差点撞上的人是当时的纽约州州长乔治·帕塔基……耶鲁法学院是读书人的好莱坞,每每让万斯这个游客叹为观止。

万斯是他们家唯一一个正经念完大学的,在耶鲁上学时,他渐渐感觉到了不对劲。从外表上,万斯和别人一样,白人、高大、挺拔,来耶鲁之前他没有觉得格格不入,但是来到耶鲁之后,他有了这种感觉。

外表上,万斯并不特殊,但是几乎每个人,黑人、白人,犹太人或者穆斯林等,他们都衣食无忧。藤校里几乎没有万斯这种出身的学生,大多都是中上阶层的孩子才能考上名校。

万斯来耶鲁是为了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但来到耶鲁的第一年,他就观察到了许多他之前不知道的东西。例如,知名法律公司来耶鲁招聘,会举办长达一周的晚宴、鸡尾酒会、在酒店的宴会及面试。

学生们被告知,有了耶鲁响当当的牌子,简历和分数是不太被关注的环节。参加晚宴是一种社会面试,测试他们是够能很好地融入集体,如何在会议中保持主见,以及如何与未来潜在的客户打交道。

从绝望的蓝领阶层一步进入了精英阶层,万斯很不适应,他不知道如何回复晚宴时侍者问出的要什么酒,不知道如何使用晚宴的餐具……这些都使他窘迫。

回忆起大学毕业的时候,万斯在网上看招聘启事,四处投简历,希望能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却四处碰壁。而在耶鲁法学院,仅仅读了一年,万斯和同学就能就拿到那些曾经在美国最高法院辩护过的顶尖律师提供的6位数高薪录用邀请。

耶鲁的面试,让他发现成功人士玩的是迥然不同的游戏。他们不用去市场海投,盼着某个机会。相反,他们搭建网络。他们给朋友发邮件,他们让自己的叔叔给老同学帮忙牵线搭桥。他们让学校就业中心提前几个月就专门为他们举行面试。他们让自己的父母教他们如何穿着得体、该说什么、和谁闲谈。

这并不意味着简历和面试不重要,但周围的人脉和机构组成的网络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显然,在耶鲁,良好的人脉网络力量就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容易被忽略。

从法学院毕业后,万斯和妻子回到了俄亥俄州,他们有了满意的工作,一个温馨的小家,养了两只狗,他成功地实现额向上流动,实现了梦想。

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上坡的路上不会平坦,万斯身后的那个世界总有办法拉他回去。

万斯努力地做一个“普通人,31岁时写了《乡下人的悲歌》这本回忆录,他觉得有点荒唐,在他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的时候,就写起了回忆录。


在美国,阶层固化和社会流动性是敏感而又复杂的话题。在万斯的自传中,向人们展示了美国蓝领阶层是怎样一点点走向绝望的,并从自己的人生经历里反思美国的各种社会矛盾。


总体而言,《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极其动人的回忆录,包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诸多幽默元素,记述了向上流动到底是怎样的感觉,也对一大批人丧失美国梦的现象作了思考。


这本书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评论,通过作者的成长故事与经历,以“局内人”的角度,带领我们以更宏观的视野,深入探视美国蓝领阶层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