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快12岁了,我们家为什么不装电视?

熟悉我们的家庭,都知道我们家从来不装有线电视,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我们最初不考虑装有线电视的原因是孩子日常的时间被阅读、运动、乐器等占据,没什么时间看电视。不知道是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还是什么原因 ,他们会一直念叨希望家里养只小狗,却几乎没提过要装电视。孩子们屈指可数的看电视节目或直播的机会,也就只有下面几个:

  1. 奥运会;

  2. 回国在长辈家居住;

  3. 美国Super Bowl超级碗;

  4. 看Lacrosse棍网球或NBA篮球赛。


数月前在帮一个申请私立高中的学生修改文书,他引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数据——根据2010年出版的《Brain Rules for Baby(婴儿的大脑法则)》 一书(作者John Medina),年龄大于2岁的美国人每天平均花超过4小时看电视。 时隔11年,大家看电视的时间已减少,因为大家都把焦点从电视转移到手机、平板、电脑等其它电子屏幕上:我查了好几个统计数据,基本上2021年美国人每天平均花5-6个小时在使用电子屏幕上。


其实,Brain Rules for Baby(婴儿的大脑法则)》 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观点是这个:

 The best predictor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not IQ. It’s self-control.学术表现最好的预测指标不是智商,而是自控力”



通过这篇文章,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管理孩子的电子屏幕使用时间。


1. 人之初,性本“懒”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千百年来人们各执一词,即使搬出各家神佛经书也无法说服对方。


但有一个观点,却在如今“什么都能杠”的网络时代取得惊人一致:


人之初,性本“懒”


火足十年的名书《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大脑思考速度的快慢问题,尝试教人们如何改变传统的思考方式。而我个人认为,这书的最大成就,却是为我这类“懒人”找到最佳的甩锅方式。


人的大脑有2个系统:

1. 本能系统,大部分都是本能反应,不需要思考便能给出反应,因此能耗极低。
2. 理性系统,大部分都需要思考,不能快速给出反应和答案,因此能耗极高。

人脑具有天性懒惰的特点不爱思考,不喜欢集中注意力。

为了迎合大脑的特点,本能系统占据大部分时间,理性系统只有少部分时间运行。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由本能系统主宰,只有当本能系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会求助理性系统,最后由理性系统负责解决麻烦。由此,达到资源的最佳利用,既解决了问题,又节省了资源。
……


往后的内容都不重要了,因为这里已经明确指出,人脑具有天性懒惰的特点,不爱思考,不喜欢集中注意力。


2. 刺激


刺激阈值(stimulus threshold)是指释放一个行为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刺激引起机体行为释放需要3个条件:
1. 刺激强度
2.刺激时间
3.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常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即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机体)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低于阈值的刺激不能导致行为释放。例如刚交过尾的动物,对于性刺激或是没有反应或是反应很弱,这就意味着释放性行为的阈值增加了。类似情况在觅食行为和其他行为中也很常见。



一个爱玩游戏的孩子,“放弃枯燥的事物,寻求高刺激娱乐”的经验更多,大脑中的这部分神经突触,不断变粗,于是他习惯了从高刺激事物中获得快感。


一个从小习惯钢琴、书法、绘画等枯燥训练的孩子,他的大脑中适应低刺激事物的神经突触更强壮,这让他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


于是,对于“在学习中遇到难题”这种百分百属于“低刺激”的事情,习惯“高刺激”的孩子,就觉得没意思,很难扎进去思考。


而习惯“低刺激”的孩子,更倾向于专注下去,解答出难题的概率就高,从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正向激励,从而爱上学习。


同理,同样是上课接受信息,大脑刺激阈值被拉高的孩子,很难在课堂这种低刺激信息流中找到快乐,他们更容易走神,“滑落”到记忆里的高刺激事物,比如昨天玩的那局游戏。而适应了低刺激阈值的孩子,则更容易适应“讲课”这种低刺激信息流,快速进入状态。


3. 懒惰的大脑 vs 刺激


我们的大脑天生懒惰,这是进化形成的,它非常喜欢处理那些简单而刺激的信息


换句话说,这种简单而具有刺激性的信息,是具有上瘾性的。

上瘾的生理性的原因,是因为这种行为能够给我们的大脑带来快感。这个快感源自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额分泌。



多巴胺是一种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是神经传导物质的一种。这种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吸烟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瘾者感到开心及兴奋,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那电子游戏、短视频是不是也会上瘾?


行为上瘾的生理性原因是大脑的快感,这种追求快感的力量可能会让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如果不加节制,其可怕程度如同毒瘾。


当孩子的大脑长期被电子游戏、短视频这些即时反馈的“高刺激”包围,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或多巴胺,他们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久而久之,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还会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


相对而言,愉悦感更低、刺激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 ——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 —— 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让孩子长期处于高刺激的环境中。


4. 帮助孩子掌控电子产品


如何帮助孩子掌控电子产品、而不是被电子产品控制?2年前,我们曾经基于Dr. Devorah Heitner(德沃拉.海特纳博士,著有《Screenwise, Helping Kids Thrive (and Survive) in Their Digital World》一书)的讲座,写过《电子产品真是家长公敌?!》的文章分享。这次我再补充一些近年新增的实用操作建议——


  • 设立“屏幕使用时间(Screen Time)”及密码(Passcode)

    所有苹果电子产品(包括电脑、iPad、手机等)都有“屏幕使用时间”的监控,还可以设置密码及针对APP、内容等限定设置。设定后,除了可以浏览孩子过去每周甚至每天的屏幕使用时间,管理限定孩子对APP及网络搜索/浏览内容,还可以远程在线“审核批准”孩子的屏幕使用请求。具体设置方式可参考互联网,或去预约苹果专卖店的Genius Bar(天才吧)获得现场指导。


  • “宜疏不宜堵”,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如今把孩子与电子产品完全隔绝是不可能的。百密一疏,一再严防死守,还是敌不过高智商娃的各种偷看,也会严重破坏他们将来对电子产品的自我管理能力。但在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和分配电子产品时间后,他们对电子产品的自控能力反而逐步加强。目前,对于3年级的弟弟和6年级的哥哥,我们的整体屏幕使用规则是,周一到周四所有屏幕使用时间只能用于学习(观看时事新闻或球赛训练视频除外);周五到周日、以及其他节假日,每天可以有30分钟的屏幕“free time(自由使用时间)”,可用于看自己感兴趣的视频、浏览搜索网络信息、甚至打电子游戏(家庭电影时间不计算在内);如果有特殊情况,孩子们可随时和我们“申请”增加屏幕时间,如要求合理则会被“特批”。摒弃自己与孩子“斗智斗勇”的心态,改为“帮助”孩子更好地利用电子产品。尝试易位思考,去理解孩子如果你是ta,你有多想使用电子产品,你要怎么做才可以既缓解使用电子产品的欲望、又不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跟孩子分享你自己也会遇到的欲望挑战和成功经验。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我们跟孩子的教育方式也需要随时动态调整。但不变的是,同理心,理解万岁!


互动通知

2022招新|“中美私校家长圈”迎来第4年


2022第一寄宿美初Fay School菲尔中学录取


2022麻省第1私校Milton Academy米尔顿学院K录取!稀有


麻省第2私校BB&N(Buckingham Browne & Nichols School)白金汉布朗尼可斯学校K录取


2022顶级男校Fessenden School菲斯登学校K录取


我们近14年提供的择校、备考、规划和申请咨询服务范畴:


美国 / 加拿大 / 香港 / 新加坡英国 / 澳洲大陆国际/双语
幼儿园——
小学
——
中学——
本科——
研究生——

作者简介
郭咏章John(晏洋爸)


现居美国,美国独立教育咨询师协会IECA专业顾问,香港大学全球比较教育学硕士。创立OfferU“捷申教育”留学公司,拥有超过13年留学规划和申请经验;同时创立“菁果仁教育”,旗下"考试妈妈"品牌提供国际素质教育咨询服务;在中美多地设有分公司。


两个儿子拿到硅谷最牛私校 The Harker School录取后,选择入读众多美国总统子女母校、号称“白宫私塾”的全美K-12顶尖私校 Sidwell Friends School 。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和微信群“中美私校家长圈”中积极分享“以终为始、科学规划、理性推娃”的国际教育规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