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Sun孙小秣老师 2016-06-16 01:05:33

穿过了时间,而不是世界 - 美高故事

一个象中国瓷器捏出来的弹古筝的中国娃娃,当时空,环境赋予了她独特的思想转变,她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故事中讲到主人公能从另个视角看不同文化和对人的感知,学会带着尊敬的心态去看待异国文化,并以实际行动实践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中国娃娃在美国
认识娃娃,在见到娃娃的一年以前。那时候她正在国内一家外国语学校读初中,同时也在为申请美国的高中做着准备,在她准备英语SSAT考试的过程中,我是她的指导老师。
那段日子,我在美国时间,她在北京时间,我们常常在电话和邮件里沟通关于学习的话题。因此最初对娃娃的印象,是她干净甜美的声音,和她向我提出的问题。是这两样东西,一点点建立起娃娃留给我的独特印象。
娃娃,14岁,初中生,就读于国内一间外国语学校;她擅长弹古筝,喜欢中国古典音乐,喜欢国学,热爱中国古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有非同一般的感情。
不像学习的学习
我出现在娃娃的生命里,第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帮助她提高英文成绩,让她可以在一年后的SSAT考试中顺利通过。她向我求助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分辨近义词,她觉得自己在这部分比较弱。当时我觉得他去在国内没有语言环境,想要快速提高,学习班是最见效的方法,于是建议她去尝试新东方一类的培训。
两天后,我就收到娃娃发来的邮件,她向我简单说明了学习的情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她觉得,学习班里老师会讲很多考试的技巧,对提高考试成绩的确是有很大帮助,但是,这门语言是她未来生活里每天要使用的沟通工具,如果仅仅凭借考试的技巧通过了考试,那么等她真正到了美国,这些考试的技巧并不能为她的沟通带来任何帮助,那样的话,她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学习。所以她希望我提供真正有益于她提高英文素养的建议。
这是娃娃向我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让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毕竟,在国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用分数来衡量学习的效果,而这个15岁的孩子,在考前这么紧张的时刻,超越分数的束缚,以这样不同的心态来面对学习,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于是我建议娃娃说:“你愿不愿意尝试多些阅读?”每年的SSAT考试,都有一篇科普和社会类文章,及一篇诗歌的阅读。阅读在考试中占较大的比重,同时,大量的阅读还可以帮助她了解美国的文化习俗,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当然好啊。可是我要从哪里读起呢?”
“科普类的文章,我建议你阅读CNN科普杂志的论文介绍。”
“啊?!那么权威的论文,我一个初中生怎么可能读得懂呢?”
“你不必看论文的正文部分,只看它的内容介绍就可以。这些阅读内容,语法都很严谨,对你来说难点在于那些文章中的生僻单词,通过这样的阅读,你可以很快掌握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关的词汇,同时也会很熟悉科普文章的写作形式。”
“那我就试试看!”娃娃刚刚语气放松一些。
“另外的诗歌,我们每周一个找出一首,你先以你的方式来理解它,然后我们来做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会有助于你对英文诗歌的理解,熟悉他们的写作手法,你觉得怎么样?”
“太好了,谢谢孙老师。”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里,我看到了这个孩子对待异国文化与众不同的态度。
我们每一周会通过电话就一首诗歌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娃娃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她不仅会提前读完那首诗,还了解这首诗的年代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等资料,这样的沟通,让我很难相信这我和一个初中女生的话题。后来我知道,娃娃为了更了解诗的背景资料,她每次都会提前做很多搜集资料的工作,她会花很多时间在Google上搜索与这首诗相关的文章和评论,然后一篇一篇认真地读完,有时还会将自己在这个过程里的感受的变化记录下来,以便在沟通时分享给我听。
我很感动这个孩子如此认真对待这件事情,除了认真,娃娃虽然年龄很小,但她很注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在搜索资料的时候,你会看到很多权威媒体对一些作品的评论,面对这些世界知名的文学评论家的论断,她有时会赞同,有时会质疑,有时会不理解,不管是怎样的感受,她都会提出来与我讨论,从不盲从。虽然有时候我们的讨论也偶尔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但这个过程让我们很开心,最重要的,娃娃的英文程度一直在进步。
我学生时代是学习英国文学的,对于英语系的文学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因此,除了尽力在沟通中提高英文的听说能力外,我也在沟通中想办法去开启娃娃对诗歌本身的兴趣,因为那的确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充满魅力的世界。尤其,娃娃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有这样的基础,爱上英美文学是极有可能的。
我发现我们的沟通中,娃娃的积极性有了变化,以往她是为了提高英文水平努力配合,但是时间长了,我渐渐发现她越来越多情感上的投入,她越来越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我们的沟通也越来越两个要好的朋友在探讨他们共同喜爱的东西,聊起来很开心、很起劲儿。这个变化让我很欣喜,学习有时候是枯燥的,但如果是在有兴趣的前提下,那将是很享受的一件美事。
果然,大概在三个月后的一天,娃娃告诉我,她觉得自己爱上了英美文学,她说,她总是能透过这些奇妙的文字,感受到那片国土、那个国家、那些历史和文化对她强烈的吸引力,这种感觉让她喜欢学习,也非常期待可以迈进那片土地的一天。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完成了一年的学习,在这期间,我们没有做过一次考卷,没有练习过任何一篇阅读理解,甚至我们也没有谈过任何一道英文考试题,因为这个孩子深深地知道,她要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一个分数,她更需要在提高英文水平的过程里,去认识她即将去往的那个国家,学习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文化。而我也非常清楚,她这样做对于她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有莫大的益处,因此我尽我所能向她介绍我所认识的美国,倾尽全力引导她对这片土地产生兴趣,投入感情,当她把兴趣和感情投入到这样的“学习”里,会让“学习”变成一次充满乐趣和惊喜的旅程,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失而复得的古筝
娃娃顺利地通过了所有关卡,被美国一所寄宿高中录取。
15岁,她一个人奔赴美国。
在出发美国之前,她就告诉我,她要带上她的古筝。我想象了一下,那么大一件乐器,估计在机场都找不到够大的箱子托运,出关入关都是件麻烦事;而且美国几乎没有人会这种乐器,也找不到老师继续教,因此建议她不要带。
娃娃听到我这样说,考虑了一下,但最后还是很坚定地告诉我——她一定要带她的古筝。“我希望在美国的生活里,它可以陪伴我,像在家里一样;我想我会有机会为其他国家的人弹奏它,我也希望我能够把中国这样美的音乐带到美国去。所以我还是要带着它。”
为了能让这架古筝陪着娃娃留学美国,爸爸帮她定做了一个特大箱子,为它付了高价的托运费用。本以为只要上得了飞机,接下来的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没有想到古筝已经到了纽约,却还是让娃娃冒了一次失去它的风险。
事情是这样的。娃娃到的那天,我去机场接她。飞机准时达到纽约机场,我站在外面等她出来。看着时间距离落地已经过来一个小时,也不见娃娃出来,我心里有点不安,只好安慰自己说,估计是因为这孩子的行李太多,又是个小女孩力气小,所以才慢吧。
事实上,那份不安是有原因的。当我打通娃娃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已经急的乱了阵脚,说话声音都变了。原本一切都很顺利,娃娃推着她的3个行李箱和古筝往外走,走到出关口的时候,因为过道很窄,古筝箱子太大太宽,怎么都过不去。她就想,那就先把古筝放下来,把行李推出去,然后再找人帮忙把古筝抬出去就可以了。她这样想的,也就这样做了,当她把3个行李箱推出来,转身想要进去搬古筝的时候,保安说什么都不让她进去,因为她已经出关了,如果再进去,她需要重新check in。她怎样说明,保安都不肯通融,我正在这时打电话给她,一听到我的声音,她一下子就急哭出来了。
重新check in会非常麻烦,估计还要在机场待上几个小时,而且她已经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我因此建议她尝试放弃,如果古筝能返回中国就返回去好了。
但是娃娃不肯。她非常着急,也一点办法都没有,但就是不肯放弃。她把眼泪擦擦,继续不停地尝试各种可能性,希望找到办法可以把古筝带出来。看着这个刚刚见面的孩子,看着她的执着和勇敢,我心里升起一股感动。当时我还不确定娃娃对她的古筝是怎样一份感情,但她的表现触动了我心里的柔软,让我不由自主说服自己要为这个孩子做点什么。
我们在机场问了很多人,做了无数的尝试,都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把它拿出来。机场之前没有遇到这样过这样的先例,因此大部分人的回复都一样的。我们大概问到第十个人的时候,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参考,就是可以写授权书给机场的工作人员,委托他帮忙把古筝带出来。
听到这个建议,娃娃很高兴,绝望中看到希望一样。我们立刻找机场相关的工作人员咨询委托授权的程序,同时也寻找愿意帮助的工作人员。这个过程好过重新check in,但也并不轻松。那天娃娃的飞机是下午6点落地纽约,那天我们到家时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在机场的几个小时里,我一直陪在娃娃的身边,一直体会着她内心的焦急和不安、和担忧,当她的装古筝的硕大的箱子被推出关,她真的是一步冲上去,抱住它,眼泪又一次哗啦啦地流下来。
我还记得当时她一直在用中文说:“终于找到你了,终于找到你了……”看着她失而复得的兴奋样子,我想这一夜的折腾算是值得了。
事实上,这份值得不只表现在这里,未来的生活里还有很多。
Chinese Doll的感恩节
娃娃在我的家里过度了几天,就搬到了寄宿学校,她在美国的留学生活就正式开始了,一切都很顺利。
开学两周以后,我收到了校长的一封邮件。当看到是娃娃的校长寄来的,作为娃娃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监护人,我心里有一份紧张。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个孩子来美国之前,从来没有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过,她会不会不适应?
打开这封信才知道——这是多么大的惊喜!
校长写来邮件,郑重地表达了对我的感谢——感谢我把娃娃这个学生送到他的校园里。同时校长也说明了为什么会有这份感谢,分享了最近刚刚发生的事情。
娃娃来到美国的时间在9月,这个季节里有中国除新年之外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借着这个时间,她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表演了两个和中秋节相关的节目。一个是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另一个,她和另外一个中国籍女生一起,制作了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电视片,用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给全校师生讲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月饼的故事”。
校长说,整间学校都因为她而轰动了,娃娃用古筝征服了所有人,也包括阅历丰富的校长先生,而她的月饼的故事,也让所有人都中国这个陌生的国家充满了好奇,现在全校师生都不约而同地称她为“chinese doll”,她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中国的代表。她的皮肤、她的笑容、她的旗袍、她的古筝、她的故事,她的全身上下都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美和魅力,她的出现给整个校园带来了一股中国风,整个校园因为她变得多彩。
回过校长的信,看着校长寄来的照片,看着照片上穿着旗袍、带着甜美笑容的娃娃,我的内心很不平静。这个时候,我开始能切身体会为什么娃娃在机场对她的古筝那么无法割舍,她来到美国,是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使者来的,她内心里有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的爱,有一份对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而她的古筝,就承载着她的爱和使命。
这个时候,我心里有点庆幸当时在机场娃娃的坚持,如果不是她的执着和坚持,也许就没有如今她成功的演出,没有整个校园沸腾的中国风,也不会有校长写满感谢的邮件,当然,最重要的,没有她的古筝,她就不是完整的Chinese Doll。
接下很快的时间,感恩节就到了。像中秋节对于中国人一样,这是美国重要的节日,学校里会有两周的假期。未来庆祝感恩节,所有家庭都会做很多筹备工作,并一起来享用火鸡大餐。每年的这个假期,很多中国留学生都会结伴出去旅行,我想娃娃刚刚来到美国,还不熟悉这里的环境,因此不希望娃娃一个人在学校里孤孤单单,想邀请她到家里来一起过节。
在电话中,关于感恩节,娃娃提出了另一个不同的想法,这个想法在瞬间征服了我。她想拜托我帮她找一个真正本土的美国家庭,愿意接纳她和他们一起过感恩节,她想借这样的机会直接地了解美国人的节日和生活。
像以往在电话里她向我提问一样,这个提议让我又一次感到意外和惊喜。我没有想到这个孩子会如此积极想要了解一个真正的美国,她是以如此敞开的心态面对异国的文化。通常像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到美国最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适应环境,而她来到美国仅仅两个月,先在她的学校刮起一股中国风,她那样真诚地将中国节日的风俗分享给异国的朋友听,而现在,她也是那样充满期待地想要走进美国人的家庭,了解他们如何度过他们的节日。
我高兴地告诉她,我非常愿意帮她这个忙。
因此,感恩节娃娃没有和我这个中国代理妈妈在一起,她和一家纯正的美国人一起过节,她和这个美国家庭一起布置房间,向她的美国妈妈学习如何烤火鸡,一起享用他们的火鸡大餐。
仅仅两个月,娃娃所做的事情,她所表现出来的特质,都让我相信,这个孩子有能力做最好的决定。她总是知道自己想要了解和学习什么,知道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哪里,她总是能提出比我更好的建议。面对这个孩子,我很高兴可以成为她的资源,为她实现她的设想提供必要的帮助,我心甘情愿只做一个供应者,是因为我知道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一个16岁的女孩,能够克服对家人的思念,为自己更加融入脚下这片土地,也为了身边的朋友可以更了解生养她的那个国家,她做了很多人思想触及不到的事。
感恩节过后,娃娃很兴奋地告诉我,过一个百分百美国式感恩节的感受。讲到了那一家美国人对她的友好,讲到了她教他们说中文,讲到了她烤成黑色的火鸡,讲到了她为美国妈妈煮的美味玉米,当然,她没有忘记感谢我帮她找愿意接纳她的美国家庭,帮助她完成她的心愿。
另一方面,我也收到那个美国家庭的反馈,他们一家人都非常喜欢娃娃,她圆圆的脸,和永远笑着的表情,留给那一家人非常深刻的印象,非常巧合的是,他们因为说不好娃娃的中文名字,也叫她Chinese Doll,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娃娃在学习烤火鸡的同时,是否在向美国妈妈讲关于中国的故事。
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
娃娃就读的那间学校的招生部主任,是我一个私交很好的朋友,在娃娃是入学后的第三年,她要离职去另外一个城市。
离职前,她特意找到我,向我表达了一份感谢,一份和娃娃有关的感谢。她说:“Alice,我非常感谢你把娃娃这么优秀的学生送到我的学校里,这三年来,因为她我收获到非常多的快乐,为此我一定要正式地向你表达我的感谢。”
娃娃学校里的老师都非常喜欢她,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可是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这位朋友是招生办的主任,她并不教课,按道理她和娃娃不会有很多联系和沟通,是什么样的事情给她这样的触动呢?
在我提出疑问以后,她向我讲述了很多娃娃发生在校园里,我不知道的故事。
在中国的校园里,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扎堆”。学生在课间或者放学后,喜欢三五一群的聚在一起,一个班级会分成许多个这样类似的小团体,同一个团体内的成员间很有爱,互相照顾,但因为是小团体,比较封闭,团体外的人很难进入到团体内,团体内的人也很难被团体外的人了解。
这种“扎堆”的现象在留美中国留学生中也比较多见。娃娃觉得这种做法很不利于中国留学生融入学校的整体环境,会阻碍中国学生认识真正的美国,也阻碍外籍同学了解真正的中国学生。这个问题是中国留学生中存在的老问题,很多人都有感触,但都苦无良策。
娃娃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尝试去改变这个现象,而且做得很成功。她在校园里成立一个“‘不同’社团”,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做一些有创意的活动,给同学之间建立沟通的机会。比如,她会建议做一个“去中餐馆吃晚餐”的活动,聚集一些非中国籍的同学一起去中餐馆,她会在席间给同学讲中国的菜系,不同地域中国菜的特点,还会帮他们取中国名字,并且在餐馆老板同意的前提下,让同学们把对中国和中国菜想说的话用中文写下来,贴在餐馆的留言墙上。
在这样充满乐趣的活动里,既能沟通同学之间的感情,消除陌生感,同时也是非常好的展示不同国家文化、促进各国同学间了解的好方法。通过她建立的这个沟通平台,鼓励每个同学将自己文化中自己喜欢和欣赏的部分分享出来,一时间成为校园中非常风行的活动。
在学校组织学生去波士顿旅行期间,娃娃也建议中国学生尝试和自己相熟的中国朋友分别行动,尽量和自己的外国同学同行。在波士顿期间,很多中国留学生希望去中国城常常家乡菜,她也尽力劝说大家尽可能把时间用在更好的地方,多参观波士顿的各类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利用这样的好机会多了解身边同学成长的文化背景。
娃娃不仅自己关心各国文化,她还创造各种机会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互动起来。她在人人网上建了一个名为“中美文化交流”的小站,将留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文化话题都发布到小站上,用以交流。如果你有机会浏览这个页面,你也会看到非常多的图片,这其中就包含娃娃和她的同学们在波士顿一行的记录,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不同风格的艺术品,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在这个平台上沟通交流,这个小站充满了多元文化的包容,就如同娃娃本人一样。
除此之外,娃娃还参与了“学生道德委员会”。美国的很多高中校园里都有“学生道德委员会”,这是一个学生自行管理的团体,主要的功能是监督学生的一些道德问题——如考试作弊、履历作假等问题。通常这个团体的主席和委员,都是由美国本土学生构成的,很少有其他国籍的学生,亚裔几乎从未有过先例。娃娃因为身边朋友一些特殊的经历,触动了她去竞选“学生道德委员会”的委员。
娃娃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女同学,她的男朋友是个韩国人,他的数学成绩向来优秀。但是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他因为作弊被发现,把自己推进了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里。这件事情发生后,娃娃意识到,在学校里有很多的学生在有些事情上的界线很模糊,对某些事情的辨别能力并不足够。因此她努力参与竞选,希望通过委员的身份为迷茫中的同学们做点事情。
因着她在校园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她的竞选并没有经历突破先例的艰难,她很顺利地获得了认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联系了校内校外的很多老师和专家,在校园里开展不同主题的工作坊,来帮助同学们在很多道德问题上划清界线,也通过专家的心理疏导,帮助大家建立对自身客观的认识,消除大家心中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帮助大家为自己设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期待,使之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而非铤而走险跨越界线的理由。
当这位朋友讲到这里,我已经可以理解她的心里的这份感谢从何而来。工作这些年来,接触过无数的各国留学生,也有很多无论是课业还是社会活动都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一方面表达她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开放的态度,对异国文化全然地接纳和包容,能将这两种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就只有娃娃做得如此无可挑剔。
这位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同时也是学校里的形象宣传大使。朋友说到这里,又禁不住分享的愿望。她说,每一年的春夏,都有很多八年级学生和家长来学校面试和参观,每到这个时候,娃娃总是申请去做义务的向导,在她接待过的学生和家长,有相当部分的人来自亚裔家庭。家长们关心的话题——此间学校的特点、学生在学校的成长情况、亚裔家庭需要那些调整来适应孩子的留学生活等等,娃娃都可以给予适当的参考,她是学校一个绝好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家长们可以看到这间学校的特点和魅力;透过这扇窗,也让学校的形象很好地留在了家长们的印象里:因此,她是学校不折不扣宣传大使。
尾声
这就是娃娃,近乎完美的Chinese Doll的故事。
今年,她已经顺利高中毕业,考取了一所非常好的大学。我相信在未来,会有一部分人因为她的离开感到些许遗憾,也会有另一部分人因为她的到来,感到无限的惊喜和快乐。
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我就会收到新的邮件,有人希望借邮件来表达对我的感谢,感谢我将这样一个好朋友送到了他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