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Sun孙小秣老师 2016-06-16 01:09:14

花开没有声音 - 美高故事

冰心的那首诗说,花开要经历的过程是“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我倒是不很认同这个观点。成长过程的过程如同蜕变,痛苦但是充满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学会感恩,更加勇敢。感恩是感激上帝给我们的磨难让我们学会坚强。勇敢是在柔软的心里,放下一切戒备,做到真诚信任。

Alex毕业的那天倾盆大雨,五点时我还在外面办理公事,心里忐忑着,着惦记着他的那双皮鞋会不会硌脚。慌乱和激动中回到了家,开门的是他,阳光一样笑着的Alex,初长成的青涩,淡淡的激动,浅浅的笑,定格在他开门的那一刻。火速地拉上爷爷奶奶,哥哥妹妹,补习老师还有他,跳上车往学校赶。他就坐在我身边,离我很近,近到能听到他的呼吸;也离我很远,远到心和心的距离需要走那么长的时间。雨刷一摆一摆,很快的速度,就像回忆。外面的景物更模糊了,我想是眼睛起了湿气。深深浅浅的事随着雨刷掠过心扉,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怀念过去的时光,也会感叹当初的自己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更会感谢那时候的自己为了改变而那么努力。
不太美好的开始
第一次见到Alex,是在他上海的家中。那时他初中二年级,14岁,身体单薄,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安静内向但懂事听话,比起美国常见到的同年龄的男孩子是不同的,敏感而又纤细。通过两天和他的简单相处,我们共同踏上了飞往纽约的飞机。
飞机落地后,我们站在纽约机场等行李。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我们都很疲惫。我看到Alex认真地盯着传送带,等待着他的行李出现;行李一出来,他一个箭步上去,费力地拖下来我和他的超大旅行箱。很高兴看到他的独立,也很感激他能帮我寻找和拖拉行李,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他的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若是如此,他脆弱而敏感的个性可能需要一个如影相随的伙伴给他的成长加油鼓劲,但愿我能是。
Alex的学校是走读学校,他住在我家里,受他父母所托我成为他在美的监护人,也就是他的代理妈妈。到达纽约之前,为了让他提前对新家有些了解,我告诉他为他准备的房间在楼上。可我们到家的那天,楼上的房间暂时被占用,于是只能让他先在楼下的房间暂住3天,然后再搬到楼上。楼下的房间也是一间客房,只是沙发床需要拉开才能睡在上面。就在这个房间,开始了Alex美国留学不太美好的开始。那年他遇上了百年不遇的美国雪灾,加上他飞行的时差和感冒,他不得不在楼下休息,不能上学,也不能出门。在上海看惯了高楼大厦,对于美国的期待是一个如同科幻电影里那样高速发达的纽约,可没想到被外面的大雪封门缩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小村庄里,哪也去不了,巨大的落差让他很失望。
唯一的儿子离开了家,Alex的父母自然非常挂念他。电话询问情况,得到了这样的回复——承诺的楼上房间没有兑现,孩子可怜兮兮地一个人睡在楼下没人管,而且还在生病,想喝杯牛奶都没有,这真的是一幅标准的寄人篱下的凄惨生活画面。父母的心该是多疼啊!很快,我就收到了来自Alex父母的电话,意外的是他们对此只字未提,只是非常客气地问孩子有没有淘气,有没有惹事,最后讲到父母都不在他身边,如果有什么孩子做得不合适的,请老师一定要好好帮助他改正和提高。
没有一句质问,而且态度非常谦卑。这是很多中国留学生父母和寄养家庭之间存在沟通的现象。其实他们非常迫切地想知道Alex真实的现状是怎样的,是不是真的像孩子说的那么凄凉,是不是真的受了那么大的委屈。然而他们又担心如果带着情绪去处理这些问题,会不会让寄宿家庭家长不高兴?如果不高兴,会不会对自己的孩子不利?这种忧伤的柔软深深触动了我。我很认真地为他们不好意思问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孩子的确感冒了,可能还没有适应美国寒冷的天气,我们全家人都在尽心照顾他,家人几乎每半小时就会到他的房间去看他,给他送热水、量体温、叮嘱他吃药、询问他的情况,请放心,他现在已经开始好转;孩子也确实暂时住在楼下,很快就会搬到楼上的房间;牛奶的问题是因为在美国更习惯喝冰冻牛奶,担心他习惯喝热牛奶的肠胃一时适应不了,而且他还在感冒,喝冰冻牛奶很可能会加重病情。听过我的解释,Alex的父母心安许多了。也许一个学生对老师来说只是1%,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花开需要用心灌溉,把每一朵花都当成自己的唯一。
Alex的第一天
Alex到美国一周后,深厚的积雪融化了,他可以上学了。开车把他送到学校,老师拿给他一张课程表。拿到课程表的那一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扫了一下课程表上的内容,眼神很轻蔑地转到一边,鼻子发出“哼”的一声,用中文嘟囔了一句:“什么学校,连门主科都没有!”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希望老师没有看到他那不礼貌的行为,从而留给老师不好的印象。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对他用英文解释说:“在美国的中学和中国不一样,不止数学、物理是主要的科目,像艺术、社会学这样的课程也很重要,而且是很难拿到学分的。”这样老师也听到我给他的解释,也让老师了解Alex大概有着怎样的疑问。
在国内,学生的课程是分主次的,数理化是主科;其他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是副科,是不重要的。主科好的学生就直接等于好学生,副科多差都没关系;主科不好,副科再好都算不上好学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Alex强烈的主副科的意识。而在美国的通才教育,所有的科目都是重要的,艺术,语言和体育是学生成为博雅通才的人才的前提。这是不同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
送完他,我开车返回,还没有到家,就收到Alex老师打来的电话,说Alex生病了,叫我接他回去。我大惊,怎么会才分开半小时就病了呢?急忙又开车转回学校。原来当天在室内篮球馆有篮球课,需要学生换上统一的运动衫。体育馆的更衣室是开放的,Alex生性腼腆,不习惯在别人面前换衣服,就想逃避上这次体育课,于是他就随口找了一个理由说——“我生病了,我不能脱衣服。”老师听说他生病了,立刻紧张起来,说,“你不能上课,你需要马上到医院去”。于是我就这样被叫了回来。
上课第一天,就遇到两次不同文化的交锋。Alex的想法很简单,他就是不想在别人面前换衣服,但又觉得以这样的理由拒绝上体育课不合适,因此就随便找个理由说自己感冒了;如果是在国内,这个理由完全可以帮他达到目的——老师会说“那你就在教室呆着吧”,非常容易 。可是在美国,学生说的每句话老师都认为是真实的,生病了就要去医院看医生,直到拿到医生病愈的证明,才可以回到学校继续上课。
带Alex回家的路上,我们谈到了在美国有很多标准和原则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眼光下,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思想价值观的冲击是正常的,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并接受。
与补习老师的“战争”
春天雪花初融了,在茫茫的白消逝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花骨朵跃跃欲试的声音。和他相处下来,发现他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有时候他很安静,像一朵花没有开,静止的状态。有时候他觉得他被人误解或感受到敌意时反弹特别强烈,像朵有刺的花。
他的思维惯性中分不开“人”和“事”。这一点在他和英文老师的互动中表现尤为明显。老师给他上课的时候,偶尔会提示他某个不准确的发音或者某个不适当的表达,老师的表达就事论事,仅仅是为那个发音或者那个不适当的单词,但Alex会把这些“事”与他的“人”联系起来,老师的话经过他的解读可能会误解为“你怎么那么笨”、“这么容易都学不好,真差”类似的意思,接下来他就会觉得老师对他的“人”有成见,感觉不舒服。本来老师希望可以让他享受辅导的过程,两个人可以有机会共同进步。但越来越发现指正Alex的错误是一件有压力的事。这样两人的误解越来越深,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且Alex有很明显的“雇主”的心态,认为我爸爸花钱雇佣了老师,他的任务就是帮助知晓所有问题的答案。Alex的目标是要最终答案,而不是兜了一圈又一圈让他费力地去找答案。而在美国的教学理念里,掌握得出答案的方法和过程远远比知道题目答案更为重要。因此老师认为Alex学习的态度有问题,而Alex认为老师有通过故意磨蹭时间增加学费收入的嫌疑。
在国内成长的孩子,有比较强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小父母就会教他们怎样分辨坏人,保护自己。当他们初到美国来,会觉得身边的美国孩子都很傻,别人说什么都相信。他们很不一样,遇到不确定的事情,会首先假定如果这个人是坏人,我要怎么做。这样自然有它的好处,会避免很多伤害,但带着这样的思维与人相处,有一些他们不喜欢的行为就会印证他们的假定。就好像老师讲课很慢,Alex首先的反应不是这样做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是——他是不是要骗我爸爸的钱?越是这样想,就越会得到印证,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当带着否定的潜在态度去打量所有事情的时候,一切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他们的关系就这样颤颤巍巍的走着,直到那一天,上帝爱人如己的诫命也对老师失去了作用。老师要辞职,态度坚决;Alex也打电话给我,一定要换补习老师,态度更坚决。原来是老师没收了Alex的电脑。这个行为触发了两个人积累已久的不满情绪,矛盾升级到不可收拾。在老师那里我了解到没收Alex电脑,是因为他上课时间还在上网,不够专心,因此把他的电脑拿走,直到他能保证上课认真听课;而Alex带着非常大的情绪,“电脑是我爸爸买的,他凭什么拿走?他有什么权力拿走?……总是讲那些我都知道答案的题,绕来绕去骗我爸爸的钱……我再也受不了他了,我要换老师!”
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分别安抚了他们的情绪后,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题——每个人分别写出对方做的让自己不满意的事情,同时也要写对方令自己赞赏的地方,要一一对应,有一条“不满意”,就要有一条“赞赏”。等他们分别在两个房间完成了他们的作业,我们三个人坐在一起,我要他们把自己写下来的内容大声念给对方听。
老师提到了Alex的聪明、反应快、记忆力好,刻苦和听话。觉得不满意的,主要是提供帮助之后,Alex不会说“谢谢”,令他觉得自己的所做的没得到尊重。另外,没有习惯去提前通知老师时间或安排的更改。老师特别提到一件事,Alex提前半小时放学,快要放学的时候,他打电话给老师,要老师马上到体育馆接他。老师不得不更改自己的时间表来配合Alex,按时来到了体育馆。Alex看到老师的车子,打开车门把背包放了进去,就关上了车门径直往教学楼的方向走了。老师叫了他多次,他都不上车,也不做任何解释。这件事令老师非常不开心。
Alex也说到老师对待自己非常耐心、很友好、讲课认真,就是讲课太慢和没收他的电脑。老师提到的事情,他也做了回应,解释他不上车是因为刚刚在体育馆上完课,浑身都是汗,坐在车里会不舒服,所以想一个人先走到教学楼。后来拒绝给老师任何解释,是因为老师一直催着上车,又很大声地吼,因此就很反叛不想听他的话。
在我的慢慢引导下,Alex打开心扉说了心里话,他说:“其实我心里很感谢老师帮我那么多,但不太习惯总说谢谢,感觉那样很假。有时候我的脾气很臭,老师都可以容忍,我很感激。虽然他拿走我的电脑让我很不高兴,但我承认他真的是个好老师。”他拿起刚刚写满字的两张纸,继续说:“最开始你让我写这个,我觉得我写不出来什么赞赏,我一直在写不满意,可是写着写着,就写不出来了,反而是很多赞赏的东西跳出来。以前我特别讨厌老师讲课很慢,磨蹭时间,觉得他就是个大骗子在骗我爸爸的学费,但最近我也发现循着老师讲的思路,有些新问题我自己就可以解决,不需要老师帮我找答案。我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他是个好老师。”
说完这些,Alex很不习惯,有点不自在,但老师已经非常感动,在接下来的时间再也没有提过辞职,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这一次,是Alex自己用他心底的真诚化解了和老师之间的矛盾。这件事本身给了Alex非常大的鼓励,在美国如果你付出了真心,收获的一定是更大的感动。我也告诉他,可能有时候就因为你的计较会让你失去自尊,成为被人指责没有教养的人。给别人善意的微笑和体谅,便能够给别人留下大度且善解人意的好印象。在适当的时候让一步不是伤自尊,放下理直气壮是宽容美。一句谢谢不是难事,但是那会很好地体现出你的教养,记得常说谢谢。这不仅是对对方努力的肯定,更是对自己的提醒,要时时学会感动。
抄袭的作业和零分的艺术课
就像最初看到老师递过来的课表一样,Alex对待他眼里的“副科”总是带着不屑,而这种不屑,让他犯了两次大的错误,第一次差点被开除;第二次让他拿到有生以来的第一次零分。
Alex到美国第一次创作写作文,写一篇侦探小说。聪明的Alex 小脑袋马上想到了一条妙计,柯南啊,自己最喜欢的神探。他轻车熟路,摘选一篇中文版,然后谷歌神译功能,一篇洋洋洒洒由Alex冠名的侦探小说诞生了!或许这在国内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在美国这是绝不允许的。美国的老师都有一个软件,学生交上去的作业,如果有抄袭,软件马上就会跳出来提示。
抄袭本身是非常恶劣的行为,老师马上就报告给了校长。校长知道后,也考虑到他刚刚到美国,有一些规则他不太了解,愿意给他机会去认错和修补。所以老师问他,这篇文章是不是他写的,他很坚定地说“是”;老师继续问,是否确定是自己写的,他还是说“是”。无奈之下,老师挑出文章中的一些单词,让他来解释意思,他答不出来了,最后承认文章是抄来的。与此同时,我也被通知到学校里来,校方因为他没有认错的态度,决定开除他。Alex才认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他非常沮丧,也感到了恐惧,我也很灰心。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和他不断地去处理一些事情,去接受一些痛苦,去接受一些事实,去接受不能接受的。允许和接纳他是不完美的,这种心态可能是更好的一种关切和督促。我努力和校方协商,希望给他一个更正的机会。校长一再和我申明这件事的严重性,甚至提到了抄袭和不肯认错是中国留学生普遍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遗憾。经过艰难的沟通,最终为Alex争取到了改过的机会。他紧紧抓住最后的机会,真心诚意的致歉,也承诺以后再也不会再有此类事情发生。学校最后也改变了对他的处理方式。
我一直刻意淡然地处理他的情绪波动,没有过度地指责,听他的抱怨,听他的发誓,看他对自己发狠,看他烦躁又自责。我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对他的弱点有着同情的理解与理解的同情,陪他纠结,陪他流泪,知道对此时的他来说宽容是一种实实在在,时时刻刻的需要。¬一个好孩子,是好妈妈培养出来的。好妈妈是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有来自内心的纯洁和温暖气质,给孩子的是一股拯救和温暖心灵的力量。
这件事情带给Alex很大的震动,逐步的他变得成熟一些了,变得懂事,听话了。接下来的时间,他确实再也没有在作业这件事情上投机取巧。除了这件事,还有一件事让他很受打击,就是他的艺术课。
Alex艺术课的作业是画一种商品,在色彩上要求有冷暖色的过度,还要用文字说明创作的理念。这三个步骤都要有,而且要在规定时间内交给老师。如果有任何一项没有做到,艺术课成绩就是零分。这些要求老师都非常明确地写在了黑板上。
Alex交给老师的作业是一副黑白巧克力的画作,上面没有任何颜色,更谈不上冷暖色彩过度,也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所以老师给的分数是零分。拿到这个分数时,他才知道老师真正的要求是什么,也了解到他不懂老师的意思却没有提出自己的问题而造成的后果。
他抱怨老师给零分不合理。他认为一共3个步骤,他做了其中的1个,按步骤他可以得到三分之一的分数。开始怀念国内的老师懂人情和老师说说,肯定可以通融的。Alex看到旁边的同学都在画,凭着同学们画去猜想老师的要求。可是他没有想到同学们在教室里只是完成第一步,回家后还有其他的步骤。
Alex对沟通的躲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看不懂”和“听不懂”会被人笑话、看不起。所以即便是他很想知道那道题目,但是因为背负着被笑话和看不起的压力,他还是选择不沟通。只是没想到这次的后果这么严重。零分,是他有生以来从未经历过的。
晚上我带孩子们一起外出吃饭。Alex和儿子等上菜的间隙开始掰手腕,妹妹做裁判。看到俩少年赢时眉目之间的笑意和输时拍打头的懊恼,欣慰和感叹家有少年初长成。Alex 突然脸色大变,很慌张地和我说,他们是在笑话我吗?我环顾看到邻座有两个年轻的男性在交谈,开怀大笑。原来Alex这局输了,他敏感地认为对方在嘲笑他的失利。我没说什么,拍了拍他,轻轻笑了,心里却感到了对他的怜惜,可怜的孩子,一朵没能打开的花呵。¬可是如果强迫去扳开花瓣,也许会适得其反吧。有时适度的沉默,适度的空间,也是对他最好的关怀,最大的默契吧.¬
我也就分数问题尝试和老师沟通,老师的态度很明确——不能改变零分这个分数。因为老师已经非常明白地把作业的要求公布给大家,他没有做到就应该给零分,否则对其他学生太不公平。他不懂,是可以提问的,在截止日之前的任何时间都可以,问老师或者问同学都可以,但是他自己放弃沟通,那就需要他自己来背负这个代价。
发生这些事后,Alex 的父母也感到不能理解。不明白在国内一个很乖、很得老师喜欢的孩子,到美国仅仅几个月,就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要适应这个环境,就会有一段时间是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如果得到好的引导,就会在适应以后转变成为向上的力量。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有非常骄人的成绩,在很多方面都表现突出,就是因为能够以积极正面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冲突,懂得善用某些阻力。有句话叫“墙,推倒了就是桥”,就是这个道理。
意料之内的惊喜
时间很快,临近毕业的时候,Alex的生日快要到了,我们希望给他一个惊喜。
从生日之前将近一个月,我们就开始瞒着他筹备了。我是总策划;外公负责到纽约市给他买最喜欢的水果蛋糕;女儿负责包装礼物;儿子负责把他带到预定地点。Alex很喜欢打篮球,为此我们投其所好,租了一个室内篮球场作为生日活动场地。还偷偷和Alex的同学和老师联系,邀请他们来参加他的生日会。所有的一切都在有序的进行,保密工作也做得很好。
到了那一天,预定生日会下午2点钟开始。1点钟的时候,儿子懒洋洋地对Alex说:“我们去打篮球吧!”
“我今天心情不好,才不要去。”
“去吧,我还要和你学三分球呢。” Alex喜欢打篮球,好胜心强,他们两个出去打球的时候,儿子通常会在Alex要输的时候让他几个三分球,这样他就会很开心,这也让他愿意在运动上多些投入。
“我知道你们想给我过生日,我不喜欢那么多人在一起,我不要去!”
他这一句话,全家都乱了。我们就问他怎么知道,是谁告诉他的,他说是外公。我因此对外公很不满,全家人都在守秘密,要给他惊喜,连6岁的小女孩都守住了,最老的却没有守住。现在客人都已经陆陆续续地来了,他要是不去可怎么收场呢!外公感到很无辜,说自己真的没有,但如果非要有人为这件事情负责,就当是他说的好了。
经过全家人的努力,Alex还是去了体育馆。当他真的打起球来,状态完全不一样了,聚会带给他的温馨和幸福感,还是给了他很大的惊喜。以往尽管我们都是为了他好,但他本人能从中感受到的爱却很有限。这一次生日会,所有人都来祝福他,他是当天独一无二的明星,所有人都是为了映衬他而来。那一刻,他是真的体验到了幸福,从心里感受到所有人都是爱他的。
从体育馆回家的路上,他说,其实没有人告诉他要给他过生日,他只是根据大家平时的异样表现看出一点端倪,他就想诈一下,证实自己的猜测。那为什么说是外公泄露了秘密呢?——“因为外公人好嘛,冤枉一下也不会生气啊!”听到这个理由,外公拍拍他的肩膀说,“这小家伙,还学会欺负我老头了!”一句话全家都笑了,这时Alex脸上也露出孩子才有的天真的笑,像花一样的开了,笑了,孩子,我终于听到了花微微绽放的声音。
聚会结束以后,我和他一起,给所有来参加他生日会的老师和同学写感谢信,感谢他们来为他祝贺生日。我们一起来研究如何措辞,因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而写给他们不一样感谢的话。这个过程又进一步改善了他面对沟通的心理障碍,也拉近了他和老师同学之间的距离。那种人与人之间因为沟通而带来的爱的流动,让他有成功的体验,这对于未来他要面对的更多更复杂的沟通,做了很好的铺垫。
外婆生病了,在纽约市区住院。为了去医院看外婆,Alex特意从学校请假赶回来,要求带他一起去。车子的容量有限,Alex没有座位,最终是坐在车子地上,辗转两个多小时才到医院,他没有一句怨言。
一转眼Alex来到美国已经两年多,他长高了,长壮了,也适应了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有时候吃过晚饭, 偶尔他会过来和我撒撒娇聊聊天。也会问:“我有没有惹你生气的时候啊?”
“那可多了!”
“那你跟我说说看。”
“你真的要听吗?”
“是。”
说了一些以前的事情,一些他记得,一些已经忘记了。
“天啊,我那时候那么差啊!”
“你把我放在你书包里为你准备的小点心和牛奶,扔在车子的地上。”
“你到我们家六个月还不敢打开冰箱取东西吃。”
“你把补习老师锁在外面。”
。。。。。。
“我以前太不懂事了,这居然是我做出来的事情,那……你能原谅我吗?”
“当然。”
“我们都会做错事,但是用怎样的态度面对错误,会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两年以后,重新回望、检视那时的自己,连孩子自己都不能相信那是怎样发生的,这也足以说明这两年Alex有多大的进步。
每一个故事都会有一个happy ending
终于来到了毕业礼的会场。
Alex身着正装,别着黄色玫瑰,挽着女伴,像个大人一样缓步走上台。接过校长递过来的毕业证书,那一刻,看着他,我的泪水几乎是喷出眼眶,像所有的妈妈一样。即便如此动情也顾不上自己的感受,而是抢着机会想要帮他把这一刻的珍贵画面永远定格在相机里。
发完毕业证书,开始颁发个人奖项。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拿到自己的奖,一直没有听到Alex的名字。女儿也着急:“妈妈,怎么没有哥哥的奖?难道他不好吗?”我耐心地劝女儿,同时也是劝自己:“就来了,马上就到了。”可直到结束,都没有叫到Alex的名字。
我很诧异,心想一定是校方搞错了,Alex尽管艺术不好,体育不擅长,但他的数学非常优秀,数学奖终归该是他的。我非常理直气壮地去找校方理论,可是听完我的问题,校方镇静地给了我这样的回复:在他学习的这半年里他的数学成绩是全班优异的,他确实有潜力获得数学奖,但他从未交过一次数学作业,老师质疑他的学习精神和对其他同学的典范作用,所以奖项花落他家了。于是,Alex成为这一届毕业生当中唯一一个没有得到个人奖的学生。
看着人群中的他,还是那么纤细,但挺拔,帅气。我既兴奋又为他失去的奖项而遗憾,就好像这半年来与他的一起的生活,一天一天感受他的成长,有很多不同的情绪和感受交织在一起。陪伴一个孩子长大原来是这样一种感觉。不管他是多么的不完美,但当我们一步步陪伴他们努力走向完美的时候,这个蜕变是美好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质。现在能感受到他开始学着用心的经营自己了,体现在他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以及涵养和开始表达善意爱心。什么才可以让他积聚足够的力量,一个人在海外坚定地走下去,走出一道属于他的美妙的独行风景?打开自己的思路非常重要。如果陷入一种敏感,脆弱,多疑的思想中,在患得患失的人生里选择着,也被别人选择着,只会让他成为悲观的人。如果不管开始什么新事情都有着恐惧或是抗拒,他就不会进步。当他更开放更平和的时候,我愿他能乐在其中。
就像花匠精心培育的一株小花苗。失望过,想放弃过,但一直用心浇灌着希望。风雨飘摇过,阳光灿烂过,但从未拒绝成长。只要耐心等待,就一定会等到它默默绽放惊艳回忆的那一天.
在他的毕业典礼上再回想当年睡在地下室小房间里那个病怏怏的小男孩,感觉很戏剧,却是那么真实。脑海里还回想着我们在D.C的一段对话,在公园的湖边樱花开得灿灿点点,我问过他:你听过花开的声音吗?
他笑笑说,花开没有声音,所以我不会回答。
亲爱的孩子,你是否相信,有一天我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今夜,花开了,我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