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Sun孙小秣老师 2016-06-16 01:21:25

静静绽放的希望 - 美高故事

Peter的故事

在这些小小留学生的队伍中,Peter算得上是特别的一个。无论从外形、学习、语言,还是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很特别。 Peter来自上海,身材高大,初中二年级来到美国。出国前,为了他可以尽快通过语言关,父母专门为他请了一个外籍老师,帮他提高英文的听说能力。所以他来到美国的时候,已经拥有非常流利的英文沟通能力,因此,他有机会进入波士顿这所初中男校,也因此,他是同年入校的7名留学生中唯一一个不用参加英文补习班,就直接可以跟上教学进度的留学生。 Peter还有一个特点,他不仅沟通能力好,而且他特别喜欢与人沟通,相比刚刚走出国门的那些青涩的孩子,Peter的表现非常自信和成熟,这一点也让他显得与众不同。
爱橄榄球的钢琴王子
Peter的学校是寄宿学校,由于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因此老师也和他们住在一起。回想他刚刚入学时候的事情,他的老师告诉我,他办理完入校的第二天,很早就起床。我记得老师和我描述他当时的样子是这样的:雪白的衬衫,黑色的西裤,锃亮的皮鞋,衬衫的每一颗纽扣都整齐地扣好,还把双手背在身后,像领导视察一样,在学校食堂的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转了一大圈。老师讲到这里也不禁笑出来,开玩笑说:“不过我不知道他对我们的食堂是不是满意,因为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这也是Peter特别的地方,他从来不会感到胆怯,不会特别在意别人看他的眼光。在他看来,他已经成为这个学校的学生,那里就是他的家,他有必要认真地了解他的家是怎样的。在学习上,他也非常自信,开学之初选课时,他没有因为担心刚到美国环境不适应、教学方式和国内不一样而去选择一些相对容易通过的科目,还是选了一些看着就知道很有难度的课程,面对困难他从来都是自信满满,不担心被困难打垮。 Peter非常喜欢他的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这是一所男校,这个学校有很多种类的体育运动项目,其中就包涵他最爱的橄榄球。他的身材相比同龄的孩子要高大,也使他在橄榄球这个项目上有更多优势,而美国是一个橄榄球运动非常发达的国家,有非常多的男孩子和peter一样疯狂地热爱橄榄球。这让peter很快就在学校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语言沟通也毫无障碍,所以他很快速就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除了运动,peter的钢琴也同学们非常惊艳。原本他是不喜欢弹琴的,通常是能不弹就尽量躲开,能不看见钢琴就尽量不看见。但是那天不知道怎么了,他逛到礼堂的钢琴边上,就坐了下来,手搭在琴键上,不由自主就弹了起来。从peter指尖流淌出来流畅轻快的乐曲很快就引起了同学们和老师的注意,大家都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轻轻地走出房间,寻着声音来到礼堂。
一首《爱的协奏曲》结束,当peter准备起身离开的时候,抬头发现礼堂里已经站满了人,随即而来的是热烈的掌声。接下来,熟悉peter的人都走过来拥抱和赞美他,那场面,像极了一场成功的音乐会结束后涌来无数观众的赞美和祝贺,peter那天表现的非常意外,也非常激动。这无意间的一首曲子,给peter在弹钢琴这件事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从此,peter爱上了弹琴,学校里各类演出老师都会邀请他表演,他都会欣然前往,慢慢的,因为钢琴他成为学校里的名人,大家喜欢叫他“钢琴王子”。
当我把这些事情与peter的家人分享时,他们很惊讶,尤其是妈妈,简直难以置信。通过和peter的家人了解,我才知道,peter从6岁开始就学钢琴,在这几年学琴的经历里,他一直都在和妈妈玩着猫鼠游戏,为了能够少练几分钟琴,他宁愿花上几小时想个新招数,新理由让妈妈妥协。为了peter能在态度上有所改善,妈妈也尝试了所有想到的方法,但都无济于事。peter在上海参加过很多场钢琴比赛,虽然不是每一次比赛都夺冠,但总的来说成绩都不错,这同样没能点燃他对钢琴的热情。 我想peter从前上过的舞台,应该每一个都比现在学校礼堂更大更漂亮,有更多观众。为什么那些舞台不能带给peter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个问题我也困惑。直到我有机会观看了peter的演奏。那次是他代表学校参加文艺汇演,当天他穿着合体的礼服,端端正正地打着领结,举手投足都带着“王子”的风范;当音乐从他的指尖缓缓流出,整个会场都安静下来,那时候是我第一次真正安静地听peter演奏,闭上眼睛去感受,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在内心升腾——我无法相信这优美音乐来自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手中。 曲毕,peter鞠躬施礼。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很多束鲜花冲上舞台。那一刹那我忽然可以体会peter心中那份不一样幸福和喜悦,能够理解他在钢琴演奏上越来越多的热情,同时他也成为我心目中的“钢琴王子”。美国的确是个不一样的环境,这里的人喜欢鼓励,赞美,看到你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隆重的肯定。以peter的年龄和钢琴程度,在国内并不少见,但在美国真的不多。因此他们的赞美是由衷的,他们的拥抱里有百分百的爱和热度,在他们的眼里,peter就是一个奇迹。这些一定会让在国内一直接受苛刻的批评指正的peter,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让他因此爱上钢琴,爱上钢琴演奏。
成熟人的幼稚事
peter这个“成熟”的帅小伙,毕竟刚刚14岁,尽管一直打着“成熟”的旗号,不免还是要做些幼稚事。
初二来到美国,这就意味着peter来到美国的第一年,不仅需要适应环境,还需要考托福,考ssat,申请高中,准备面试。这一年他有非常多的任务需要完成。可他偏偏又在开学之初选了很高level的课程,这就又增加了难度。因此我和他的老师,父母都为他这一年捏了一把汗,很为他担心。
Peter的口语很好,但托福和ssat毕竟是以笔试为主,还是需要较大的词汇量。为了能确保他好好复习,顺利通过考试,圣诞节和寒假我把他接到了我的家里,希望集中这段时间帮他统筹复习。
Peter来到我家的最初简直是一场灾难。最初很担心两个青春期的男孩子到了一起,会有矛盾和冲撞。但没想到,他们倒是出奇的和谐——在一起玩电脑游戏的前提下。我们家原本是免游戏的,我的儿子和女儿都不被允许完电脑游戏,晚饭后他们有固定的时间看书,完后早睡。但peter来了,带到这个家里大大小小无数的游戏,当我发现这件事,要求他们放下游戏去看书,peter不情愿。而且还为他的不情愿找到一大堆理由,他说:“不要以为游戏就光是为了玩,玩游戏是有很多好处的,至少有三大好处。第一,可以放松,玩游戏的时候以开心,烦恼的事都忘了;第二,可以充电,我一打赢游戏,就会非常高兴,就像给我充电一样没让我明天可以学得更好;第三,增进友谊,以前我和你儿子都不认识,但通过游戏我们变成了好朋友。这不是很好吗,难道你希望我们的关系不好吗?”
儿子听到peter的辩解,也说:“妈妈,晚上是我们的自由时间,我们可以自己做主的。”
可我怎么可能任游戏在家中大行其道呢?不仅儿子女儿需要学习,这个始作俑者peter的学习是最紧张的,任由他玩下去,那接下来的考试怎么办?本着为peter负责任的态度,经过各种方式的讨价还价,我们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以下共识:游戏放松法很好,可以玩,但只能在周日两天玩,每天玩一个小时,其他时间可用看书的方式放松和增进友谊。
游戏这风波就算是过去了,他又开始背单词上耍小聪明。
通常我会在吃早餐的时候询问他的学习情况。一天早上,我问peter:“你的单词背了吗?”
他答:“背了。”
“那你的单词背完了吗?”
他头都没抬,还是回答:“背了。”
“peter,我想要你回答我,你的单词背完了还是没有背完?”
他停了一下下,说:“也许吧。”
“peter,你需要回答我,你背完了或者没有背完?我需要你给我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不要那些模糊的回答。”
听到我这样严肃的问话,他知道躲藏不了了,只好回答说:“没有。”
这样相处下来,我才发觉这是个多可爱的孩子,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不喜欢枯燥的学习,喜欢用耍些小聪明逃避不喜欢的内容。在这样斗智斗勇的过程里,让我看到更多更真是的peter,不但没有让我减少对他的喜欢,反而丰满了他给我的印象。
不过,总会一两件事让我觉得不太开心的。
Peter参加托福和ssat的考试,都需要到校外考点参考,因此需要提前和学校请假。而寄宿学校请假非常难,我拿着他的考试通知去找老师请假,老师也只是答应提前两个小时准假,这样时间就非常紧张。考试那天,本来想争取时间早点送他到考场,尽量降低时间压力,却没想到因为意外的事情比预期的时间晚半个小时接到他。
又很不凑巧那天正好赶上全城堵车,不仅没能让时间充裕,反而是一直堵在路上,那时的我真是心急如焚,特别担心因为堵车影响他参加考试,在焦急中我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和路线可以达到考点。
那是非常难忘的两个小时,我的心一直悬在嗓子眼儿,恨不得一口气使的力气大了,心就跟着飞出来。还好,peter最终是准时到了考场,悬着的那颗心安安稳稳回到了它的位置。考试两个小时时间,堵车这么严重,我想我也不用回去了,到附近找家咖啡厅坐坐吧。
走进咖啡厅刚坐下,peter的电话就打来了。他不是应该在考试吗?怎么会打电话来?
原来,他因为没有带护照,没有身份证明,被拒绝参加考试。
我问他:“那你怎么不带护照呢?你没有看到考场通知上提醒你带身份证明吗?”
他的回答气得我想晕厥:“我在学校里考试从来都不要带护照啊,有学生证都可以了啊!我哪知道这么麻烦!”
peter的意思是,在学校里,他考试只需要带学生证,从没有人通知他带护照等身份证明,所以他的推论是在外面考试也不需要带任何证件,有学生证就足够了。他不理解,学校里只要学生证,那是因为你本来就是学校的学生,学生证已经足以证明你的身份;但在校外参加考试,就一定需要有证件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而外国人最有效的证件就是护照。这件事最初让我不太开心,因为请假难,堵车难,所有艰难都排除了,按时达到考场,却因为这样的理由没能参加考试,很难接受。另外,这次考试如果错过,下一次考试在一个月以后,这就意味着peter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给申请学校考试成绩,这很可能会影响peter升高中。同时这件事,也让我对像peter这样的小小留学生的工作有了一些提示。这些初中就来到美国的孩子们,他们这个年龄,父母还不忍心叫他们承担家庭中的一些工作,对于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他们并没有太确切的概念。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除了要在他们学习上做必要的引导之外,在生活中他们更需要得到关心和照顾。Peter很幸运,申请的高中接受延迟提交考试成绩,这件事并没有引发严重的后果。
从30岁成长为14岁
考场成绩过了关,接下来就是面试这一关了。这一关键步骤会决定peter最终被哪所高中录取。
如果把升学比作一场战争,现在我们面临就是要最后一场关系胜败的大决战了。Peter的爸爸妈妈非常紧张,他们希望peter可以在面试中有好的表现,进到他们期望中的学校。那时正值春假期间,我就建议peter的爸爸妈妈到纽约来,在孩子的学校附近找个住的地方,更近距离了解孩子的情况,也方便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孩子做点什么。
Peter是个爱讲话,又会讲话的孩子,他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这一点不虚假、不做作,完全打开自己、真诚、不隐藏的状态是让很多人喜欢的特质,通常很能得到面试官的喜欢,可以说是一种天然的优势。但是他第一次面试,就出现我从未见过的问题。
那天他面试出来,我就与面试官联系,想了解一下peter面试的情况。对方是校方招生办的主任,我们之间比较熟悉。他大概说了一下peter的情况,觉得各方面还比较优秀,但有一点觉得不太舒服。他是这样表达他的感受的:面试的整个过程,他侃侃而谈,逻辑清晰,条理清楚,他表现非常成熟,但我总觉得我是在和一个30几岁的成熟商人在交谈,他和其他那些孩子相比成熟太多了,放在一起感觉格格不入。我无法想象如果把他和那群稚气未脱的孩子们放在一起,该是多么的不协调。
回过头来,我们在看看peter当天的打扮。孩子们通常穿着运动衫去面试,而peter是盛装——衬衫、西裤、西装外套、皮包,手里还握着一个黑色的black berry,整个行头都非常商务,也难怪那位老师会有这样的感觉了。很明显,peter表现得过于成熟和自信,反而让面试官感到了不愿接受。但是要怎样和他沟通这部分呢?毕竟追求成熟和自信不是错事。
回去的路上,我想了想,和peter商量一起做个练习。我建议他把我当做面试官,我来向他提问,他来回答我的问题。他也觉得这样的练习方法很好,于是我们就开始了。我向他提了几个通常面试官会问的问题,同时也用我的手机把整个他的表现录了下来。结束后我把手机交给他看,提醒他在看的时候思考——如果你是面试官,你看到这样表现的学生,你觉得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改进?Peter非常聪明,他看完那段视频就知道该怎样调整自己。我也适时地告诉他,面试官希望看到一个14岁的孩子的真实生活,他们生活中有怎样的快乐,为什么样的事情伤心难过,喜欢玩什么,为怎样的事物痴迷。如果同时这个孩子在为人处世上真的表现自信且成熟,那怎么可能没人喜欢呢!
在接下来的面试过程里,peter的表现越来越好,他脱离了30岁商人的调调,用14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是如何的爱玩,如何贪图小虚荣,如何面对与同龄伙伴的冲突,他的真诚和坦率同样赢得面试官的喜爱,给很多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很快,peter申请的所有学校的面试都结束了。那段时间peter远在上海的父母亲非常紧张,每天都要打电话来询问情况。当他们知道他们最看重的那所学校A把peter放到了侯补的名单里,非常焦急——那是所有申请的学校中口碑最好、又最具有知名度的一所学校,是十大联盟校之一。如果peter能够进到这所高中就读,他未来升入名牌大学的机会就非常高。但是进名校的就会比较难,这所高中每一年招收的留学生都是有限制的,亚洲学生的名额就更加有限,所以难是必然的。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首先安静下来,分析一下peter拥有怎样的优势,同时如何使这些优势让面试官了解到。这很可能会决定peter是否有可能将“侯补”升级为“候选”。安慰过peter的父母,我给A学校招生办的主任打了个电话,想了解一下peter留给他们怎会的印象,是怎样的原因使他落到了“候补”名单里。猜想到对方会鉴于她的身份特殊,不能据实回答我的问题,会用一些客套的话搪塞我。果然,她说了很多官方的语言,说到了当年的招生生源素质比较好,的确有非常多的学生整体素质都很不错,因此竞争非常激烈。但我还是非常安静、非常用心去听她说话,希望从她语音语调的变化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果然,当我听到她是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peter是有希望的——她说,我个人对这个孩子是非常感兴趣的,他的这种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以及他良好的反省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我觉得有希望呢?当年申请这所高中的孩子有3000多个,3000多个孩子中她能记得peter是哪一个,记得他说过什么话,就说明peter的确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既然有戏,我想我需要创造一些机会,让她了解更多peter相关的信息,更多了解peter,这样就会带来更多可能。
恰巧在接下来两周后我要到乔治华盛顿去开一个教育相关的年会,我知道A学校这位招生主任也会参加这个会。于是我就与她联络,希望能在会议期间有机会和她一起吃个早饭,她答应了。
两周后,我们在乔治华盛顿碰面了,那天我们两个人坐在酒店的小花园里面,一边吃早饭,一边聊天。这位招生主任是位印尼华侨,早年曾在香港工作多年。我们就从她过往的生活聊起来,关于城市、关于生活圈子、关于工作环境……慢慢地,我让话题回到了peter身上。我没有直白地像她介绍peter有多好,只是不经意地讲起peter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比如他如何对待家中的两个妹妹,如何与爷爷奶奶相处,怎样改善调整自己适应环境,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让他找到对钢琴的热爱,完全投入到钢琴的表演中……这些peter平时生活中小故事并不为人所知,peter也不可能在面试中提到这些事情,但在peter的生活中,我是一个最好、最客观的观察者,我能感受到的他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他。
说完这些,我也没有要她表态。我只是在最后的时间里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下一个早上,如果这个孩子出现在你的校园,你一定会看到他大大的、灿烂的笑脸,干净的表情,洁白整齐的牙齿,非常健康阳光,无论那一天你心情如何,这个笑容一定会点亮你的一整天。说完这些,没想到她给了我这样的回馈:我喜欢健康的孩子,喜欢早上看到阳光般的笑脸。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很安定——peter一定有戏,他一定有机会跳出候补名单,真真正正地走在那个校园里。
尾声
果然,一个月后,peter收到了A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爸爸妈妈担了几个月的心,终于在那一刻彻底放下了。事实也已经证明:这位招生主任的选择是正确的,peter在那所学校的表现很好,他爱讲话的特点又一次帮他快速打破新环境的僵硬和限制,使得校园里每天都可以看到peter健康阳光的笑脸,点亮每个人的那一天。
和peter相伴的这一段日子,让我对这些小小留学生的留学生活很是感慨。他们十三四岁就独自在另一个国家生活,他们那么小,什么都不懂,又有那么繁重的课业压力,如果没有一个人帮他规划,跟进他学习和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在需要的时候肯定和鼓励他,单凭孩子一个人单薄的力量,是很难平稳地走过这一切,进入正常的生活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