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苦夏令营虽然火爆,但是我却不想送孩子去参加
对幼儿来说,夏令营是玩乐天堂;
对中学生来说,夏令营是寓教于乐的场所;对大学生来讲,夏令营是触摸社会的窗口;对家长来说,夏令营是熊孩子进乖孩子出的课堂。暑期各类夏令营层出不穷,从吃苦到创业,从荒岛求生到入寺修行;参与对象从幼儿、少年直至高校生……数不胜数。而吃苦夏令营可谓是夏令营中的重头戏。现在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们抱着一劳永逸的想法,争先恐后把孩子送进吃苦夏令营,企图根治他们的好吃懒做。家长们的想法是否太过一厢情愿?吃苦夏令营众多,吃苦教育真的好吗?异常火爆的吃苦夏令营深受家长欢迎2016年暑假,深圳刘先生就把女儿暑期补习班的计划取消了,原因是看到了市面上火爆的吃苦夏令营,想让儿子尝试一番。刘先生身边好多朋友都给孩子报了吃苦夏令营,他儿子从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总是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目前正处于青春期,比较叛逆,他与老婆商量之后,觉得让孩子在吃苦夏令营中感受一下纪律的严厉和团结的意义,让孩子能在短时间内养成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勇敢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习惯。来自成都的付女士说,她2015年给儿子报名参加了一个军事化的吃苦夏令营,回来后的几天孩子变得独立了,早晨起来自己叠被子,而且还会自己洗衣服,也逐渐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刘先生和付女士类似,对吃苦夏令营抱有美好期许的家长,肯定不在少数。这些家长不惜花费数千元到几万元,把孩子送进吃苦夏令营,为了让孩子的暑假生活更加丰富,为了让孩子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锻炼出更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在与同龄孩子的交流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吃苦夏令营热市场背后的冷思考选择暑假或者寒假期间送孩子去“吃苦”,已经成为家长们热捧的一种时尚。为了锻炼孩子,家长们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给孩子“买苦”吃。因此,假期旅行社及各大游学机构纷纷推出了“吃苦夏令营”。目前,市场上吃苦夏令营大多采取准军事化管理,包括军训、跋山涉水、种地、体验农场生活等所谓吃苦项目,让孩子在这些项目的强化训练上养成一种吃苦的习惯。然而,虽然是从孩子去“吃苦”,但是,夏令营的费用却不低,10天的短期的“吃苦夏令营”,至少要花费数千元至上万元。或许,短期的吃苦夏令营可能会对孩子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的关键,还是要家长们在现实生活中慢慢教化。前文提到的付女士,她儿子去年在吃苦夏令营中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学会了洗衣服、叠被子等。然而,这些习惯仅仅维持了一个多星期,回到优越的生活环境后,他便很快恢复了原来懒散的样子,对家人的依赖更严重了。吃苦不等于吃补,正确看待吃苦夏令营80后的孩子们曾经或许经历过“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而90后、00后们,现在听到的都是老一辈人的忆苦思甜:你们现在多么幸福,没有吃过什么苦,想当初我们……俗话说得好,吃苦等于吃补,父母长辈们一路走来,吃过的苦比现在孩子吃的盐还多。或许在他们看来,吃得苦中苦,才方为人上人。在他们眼中,没有吃过苦的人生就不是完整的。让孩子尝试一下吃苦的滋味儿,将孩子们送去参加夏令营,这些都未尝不可。但是,家长不能将吃苦夏令营作为一种让孩子被迫成长的手段。让孩子在夏令营中体会集体生活,尝试一些新鲜的环境,这些或许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们可以获得学习,得到成长。但是,这些所谓的吃苦夏令营是不是真的能够达到父母长辈们的最初期望呢?在我看来,未必。原因有三:第一,从吃苦夏令营的实际效果看。看看参加过吃苦夏令营的孩子们,到底有多少达成了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前文付女士的儿子,在参加完夏令营后没几天便恢复了生活中的依赖性的常态。其他参加过吃苦夏令营的孩子,也或多或少有变化,但是基本上变化不大。想想,在10天的时间里彻底改变一个人10多年的习惯,那是有多难!更何况,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聪明的,他们怎么会不懂夏令营和自己生活的区别呢?夏令营里吃不到的冰淇淋,过几天结束之后回到家打开冰箱就吃个爽快;夏令营里吹不到的空调,玩不到的游戏,回家之后可以天天泡在空调房里尽情玩……夏令营里几天自欺欺人虚拟现实的生活,对孩子来说,非常简单就能应付过去。当他们回到优越的现实生活,什么汗水呀、什么泪水呀,什么吃苦啊,什么忍耐啊,能有几样会沁入他们的内心呢?这种所谓的吃皮肉之苦,可能根本就达不到家长想迅速改变孩子的效果。第二,从吃苦夏令营的目的和实际操作看。父母寄希望于通过参加一次吃苦夏令营,改变大多数独生子女或者自私或者懒惰的坏毛病。然而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孩子想积极表现一下,扫个地呀、洗次碗呀,给父母按个摩呀,这个时候家长的回应却违背了吃苦夏令营的初衷。“你现在的关键任务是学习,快回房间写作业吧。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赶紧放下,别越帮越乱了,这些事情我来做!”一味的拒绝,加上一时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地觉得,自己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不用操心,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一切都不关己的事情都高高挂起。有时候想想,做父母的这种矛盾的行为,会不会让孩子也无所适从呢?第三,从现实生活中的反馈看。自古至今,压根就没什么科学研究证明,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就不如苦水里泡大的孩子。无论什么样的经历和成长都会给每个人带去收获。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看看那些有作为的人或卓越者,并不是苦养或蜜养的结果,而是教养使然。相信老话的吃苦等于吃补,更重要的是“苦其心志”,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心理上拥有亲力亲为的热情,坚韧不拔的力量和直面困难的勇气。多让孩子做些他们该做的事情,让孩子们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味到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辛劳,才是教和育的良方。家长们只想通过吃苦夏令营这样的捷径,来迅速改造孩子既有的习惯,其实有点剑走偏锋。这些吃苦夏令营看似奇巧,家长们自以为可以出奇制胜,但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所以,亲爱的家长们,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利用假期的宝贵时间,给孩子一个发挥特长的机会,让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培养更好的兴趣,总比一味让她去吃苦要好得多。相关文章阅读:CTY:全球化的书呆子夏令营,想说爱你不容易面对暑期游学,你真的已经准备好出发了么?当今哈佛夏令营广受欢迎的五大原因
[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