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从“学渣”到纽约联合国总部,看他解读英美留学差异

9月25日晚上八点,新足迹游学有幸邀请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理想堂社会导师——罗海岳Tony老师,他为大家带来一场线上讲座,和大家分享。

新足迹为大家整理了本次讲座的精华内容,供大家回顾学习。
【嘉宾介绍】
罗海岳Tony,曾就读于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二赴英国留学,毕业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地理系,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2007年创办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Ofund);Ofund是留英学生群体中最有影响力、以通过留学生及海归群体力量改变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为使命的公益机构。
曾先后任职于纽约联合国总部、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现任职于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担任理事会秘书并负责壹基金华南地区的筹款工作。
Part 1 求学经历——每一步都能赶上学霸的脚步
我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小学在荔园小学就读,初高中都在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二去英国继续学业,本科考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本科毕业工作一年后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就读研究生学位(非盈利组织管理),毕业后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其他国际机构工作了两年时间后回到深圳。
回到深圳后,我先是加入了王石先生创办的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一年后又加入了李连杰先生创办的壹基金,担任壹基金理事会秘书。我现在是一名全职的公益从业人员,像我这种科班出身的公益人在中国是比较罕见的。
我在大学期间创办了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Ofund),这段经历让我从九年前就开始关注教育,并且在求学期间以及毕业后本职工作内外都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其实我的求学和职业发展道路和大多数中国或者深圳的留学生还是很不一样的,我可以说是一直不以学习成绩见长,但是每一步都能赶上学霸的脚步
我在国内的成绩一直都不算太好,出国的时候一开始也是比较纠结、不太顺利,尤其是学习压力让人特别辛苦。大多数中国学生,主要还是理科比较强,而我又是一个理科不那么好的学生,所以我当时的选科不太典型,选的都是传统意义上说的大文科(经济、历史、地理)。
但是我却会说文科的学习其实比理科的学习要困难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学习理科,其实语言的障碍不会那么大,而学文科相当于完全换了一个脑子和文化背景,你要和很多英语是母语的人去竞争。然而中国人不管是在词汇量、写作能力,还是辩证思考上,都要更差一些。所以一开始我的起步很低,考试可能都只有二三十分的样子。
但是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我最后还是以非常好的成绩考到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个过程我可能比别的同学要辛苦得多,但是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上的突破,而且也深刻体会到文科或者说非理科学习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好处。
一个是对英国或者说西方文化,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因为文科更能代表他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现状,能够直接反映他们的文化背景。所以文科的学习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地的环境、社会以及当地人的想法。
而且我当时班上没有什么中国人,大多数时间我都是跟外国同学在一起,所以不管在语言还是融入度上的提高都要比别的中国学生快得多。
还有一个就是学习到国内接触不到的东西,对于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
大家可以想象,自然科学中比如数学、物理、生物之类的,你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学的都是同一套内容,只是语言不同而已。
但是更换了文化与政治环境后去学习文科,你会发现你学习的东西与你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这些都能更好地锻炼你的头脑,让你的学习能力变得更强。
因此我在本科毕业需要考雅思的时候,当我的同学还在为半小时要写两百五十字的作文纠结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写出一千多字了。
同时,在学习文科的过程中训练出来的沟通能力、写作能力、辩论能力,对日后的申请、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如果是直接学习理科,与人沟通的能力不会达到这个高度,或者说比较难达到。
Part 2 如何选择——英美两国教育与社会差异
因为我在英国和美国都有过留学的经历,所以我稍微给大家说一下这两个国家的区别和选择上的一些考虑。
01 教育理念
我在这里说英国和美国其实指的不仅仅是这两个国家,比如英国指的是英联邦系统,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是香港、新加坡,他们几乎都是一个体系的英联邦国家。
所谓的美国体系指的是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不管是文化、政治、生活、经济、教育基本都是全面接轨的,所以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分数之间也可以进行比较简单的互换。
大家都知道,英国的社会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这也体现在他们的教育中。他们的学校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管理会更为严格更为传统。
比如说那种所谓的绅士跟淑女的教育等等在英国非常典型,校园内不管是文化还是风气都不会像美国那么自由开放,文化环境也相对单一。
美国则相反,他们的社会自由度、言论自由度和思想自由度都更大,他们的学校也是一样,学校中常见多民族、多种族的融合。
美国学校在管理上,寄宿学校会稍微严格一点,但是一般的学校也比英国还是要松的多,孩子们能更好地去展现自己的个性,不会说让大家穿校服,在传统的教育上也会相对少一些。
其实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管的松和严的区别,他们在学校和学生的管理哲学上也是完全不同的。
英国更提倡把人教育成一个优雅高贵的社会一份子美国则更希望每个人应该展现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英国作为一个传统学科底蕴比较丰富的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历史、地理、法律、文学、哲学这一类学科也特别强,因为这些学科的深度跟这个国家和学校的历史底蕴有非常大的关系。除了大家熟知的剑桥、牛津,甚至大家不是那么了解的英国学校其实都有非常长远的历史。
而美国是相对比较新的国家,它没有那么深厚的历史底蕴。所以如果你们更倾向于一些新兴学科的学习的话,美国可能就更合适。所谓的新兴学科包括科技、IT、信息工程、新科技、新材料、创业和商务相关的这些类别。新的流行文化上,比如流行音乐、现代艺术等,也是美国更强。
02 教学偏重性
英美两个国家在教学质量上也有区别,或者说是教学的偏重性不同。
英国比较注重早期教学。
比如说英国的高中和本科的教育是比较强的,尤其是中学阶段,这一阶段一个是管的比较严,二是学科的压力更大一些。在本科和高中阶段,英国对学生投资的比例和关注度会更大一些。
美国更重视你的研究和科研能力。
可以说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科研能力,所以美国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相比英国更有优势,也就是学历越往后,美国的优势更大。
那么大家可能会想,是不是应该在英国读高中本科,研究生去美国读?这其实是我走的路,但是比较困难。
英国会比较早地聚焦,高中只需要学三门学科,本科只要学一门自己的专业,所以专业性很强,但是发散度不够。
美国则相反,高中学科非常多,甚至要到大三才明确自己的选择方向。
这两个国家的教育哲学很不相同,所以美国学校不是太认可英国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分数上面会吃亏。
反过来的情况我感觉更好。比如说你在美国读本科,然后去英国读研究生相对会容易一点。但是英国的研究生质量又没有那么高,所以这是家长可能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03 就业发展
如果毕业后想要在英国就业,其实很难。
因为大家都知道,英国还没有广东省大,主要城市其实说真的就只有伦敦这一个,其他比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这些大家都叫得出名字的城市其实都相对很小。
大多数优秀人才都会集中到一个城市里面就业,所以找工作的难度特别是好工作的难度非常非常大,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在伦敦找到工作。而这里面的外国人本身就很少,外国人里面的中国人比例又相对更小了。加上现在脱欧,英国会不会更本土主义和保守,因为时间不长,所以还不好说对就业的影响。
在美国,不管做哪个行业,你最终都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就业。
因为美国是一个比较均衡发展的国家,他们每个州都有自己的产业和核心的城市,哪怕不在纽约、洛杉矶、三藩市这种最大的城市也没有关系。他们的就业情况要简单很多,机会也很多。
在美国读完书工作后拿绿卡的几率也比较高,他们的移民政策相比英国是很开放的。
但是现在面临选举的问题,今年总统是谁还不知道,而总统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美国移民和签证政策。所以这也是一个大家可能需要关注和考虑的事情。
不管是在英国还是美国,对于第一代中国移民或者第一代中国留学生来说,要有一个非常出色卓越的社会与职业发展,其实都是很难的事情,因为毕竟是外来人,而且在工作中,种族之间的确还是会碰到一些问题。
Part 3 成功逆袭——留学是基于学术外的能力
回到我自己的经历上,不管是我考入伦敦政经学院和康奈尔大学,还是凭借康奈尔大学毕业的成绩进入联合国等等,我的这一路虽然都走得不错,但其实都没有全靠我的成绩,更多的是要归功于我在课外做的很多事情。
我指的课外,不是中介或者学校经常说的那种所谓的课外活动,而是怎样在自己的学科外去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让自己的竞争力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层面,也能够在综合层面上提高自己。
我在英国高中是足球队和击剑花剑队的队员,我的击剑在毕业前获得过全英公开赛十八岁以下年龄组的冠军。我在课外的时间非常非常忙,经常参加学校各种社团和各种不同的活动,同时也在社区的自闭症学校做志愿者和老师。
基本上是其他中国同学在玩、在学习的时候,我都是要么在做社区服务要么在做校队训练。我觉得正是凭借这些比较好的社区服务、课外活动和公益志愿者的记录,加上我体育方面的一些发展,让我逐渐脱颖而出。
我在高中阶段获得过爱丁堡公爵金奖这样一个奖项。这是英国皇家每年授予一些有出色成就的青少年的奖项,这个奖项主要是奖励你的全面发展和你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一些突出的成就。
那个时候得到了伊丽莎白的老公菲利普亲王的接见,在颁奖仪式上我留意到现场没有太多的亚洲人和中国人的面孔,证明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方面的缺位还是比较严重的。
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很多成绩比我好或者是和我差不多的人,最后并不能有一个像我这样还是比较顺利的成绩?
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或者不努力,我相信很多人都比我聪明也比我努力,但是,他们缺乏的可能就是综合的能力与素质。
比如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意志力、毅力,这些往往是中国学生的软肋。
如果不能在二十岁以前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你的软肋会在求学和求职的路上一直不停地被暴露出来。
因为越往后,成绩就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尤其是到找工作这一步。不管是面试还是一些升迁的机会中,我们都会发现,这些能力其实比成绩更重要,或者可以说是一个留学生的留学生涯到底能不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常常在说教育应该让孩子变成什么什么样,但其实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赋能,让孩子变成更好的自己,并且知道自己的价值可以被运用在社会的什么地方。
这样的孩子其实扔到哪里都不怕,因为他有非常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很多家长担心的那些心理问题,脆弱、不堪一击,其实自然而然就不会有了。而一个人在公益活动中得到的锻炼有时候远比商业的活动,或者学习的活动更多。需要学生等多元的去思考困难的问题,自主的解决问题。
客观地讲,留学其实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孩子在外国受到的挑战其实很不一样。
我非常感恩自己出国留学的这段经历,因为我应该是受益比较多的那部分人。但是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可能因为综合能力不够,或者说还带着一种中国的思维,虽然在国内成绩好混的还不错,但是到了外国以后,其实会变得比较差,然后慢慢地萎靡不振,到头来并不是那么好。
所以我建议家长,不要太简单地考虑留学这个问题,好像它是一个基于成绩的东西,其实很大程度上真的不是。
它是基于孩子的综合能力、文化素养,家庭对他长期的一个培育以及学习之外他到底在做什么事情,而这些事情又怎样一步一步的在选拔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
当然,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这些非学术能力的培养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这次分享的最后,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最想讲的是:
不论最后各位家长选择的是留英还是留美,当我们在讨论国际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思考如何培养一个国际公民
原文选自:http://www.xinzuji.com/article/975.html/?cid=6077
相关文章推荐:
【讲座回顾】高考后还想留学?你得这样准备!
【讲座回顾】美国名校,到底离你有多远?听西北学长的实战经验!
【讲座回顾】如何快速融入美高美本生活?留美超六年准研究生学霸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