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泰仙 2021-06-24 10:12:40

我们都错了,读书本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

说到读书,我们的第一认知就是,读书一定是好的,而且读得越多越好,量变引起质变。

所谓质变,说的是我们真的把书里的东西读进去了,并能化为己用。

其实,读书本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多读,也是一样。无非是知道了一些奇闻轶事,多了些茶余谈资。

重要的是读懂,在读懂的前提下多读

在读懂、多读的情况下,再去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我见过这样的人,他们家里有一面墙的书,但胸中无半点墨,我也认识一些人,他们读书不多,却有着天地春秋般的见识,他们是能把书读进生活的少数派,这类人足够幸运,天生会读书。

学会阅读,是教育的基础,可关于怎样引导孩子阅读,很多父母不得其法。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孩子在读,就是好的,也不管孩子看得进去看不进去,有些家长则更激进,逼着孩子去看书,完全不顾他们的感受。


__

最好的阅读教育是让孩子喜欢读,主动去读

当父母开始教孩子识字、学说话的时候,所教的,不是单纯的文字、语言,而是将其背后的意义一并灌输给了他们。文字、语言刻在基因里,母语学习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但智力的开发、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孩子的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就能说话、看书,关键是不同家庭对于孩子的培养方式不一样,导致其效率与理解程度不同,能读和读懂是两回事。

当然,读书不是接收知识的唯一途径,但阅读能让人静下心来,阅读磨练一个人的心境。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学习的途径变得多元,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将人的视听边界无限拓展,一方面又将独立思索的能力禁锢于方寸之间。

网络容易让人变得浮躁,特别是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其中,其中以青少年最为典型,孩子自制力差,父母又没有精力管他们。现在的孩子,一放学,就躺到沙发上,捧着手机,不是打游戏,就是刷短视频,对知识浅尝辄止。

短时间看不出什么,但一段时间后,孩子之间的差别就会体现出来。

同样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一直认可美国中学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去玩,去接触他们想要尝试的一切事物,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手机、网络上引开,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美国私立寄宿高中之所以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与它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分不开,从小学到大学,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的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关于阅读选择,有这样三本书,是美国中学非常鼓励学生去阅读的,它们即《怦然心动》、《记忆传授人》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三本书,三个故事,三种体裁,分别讲述中学生会遇到的常见问题,比如早恋、恋爱观的建立、叛逆、家庭矛盾、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电影《怦然心动》

初恋是突然于某个时刻,爱上了一种事物,理解了一种情绪,从此深坠其中

——孩子恋爱观的建立

电影《记忆传授人》

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当孩子提出过分要求,亦或是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需要,这个时候,双方就会产生分歧。

——关于自由的思辨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一个人的眼界,取决于他的成长经历,看过什么,读过什么,思考过什么,与他有关联的全部组成一个完整的人。

——跳出观念的大山


__

读书从来不是一件坏事,但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哪里读?和谁读?以什么方式读?

家长引导孩子去读这样的一些书,让他们从中体验到读书是开心的,读书是有益的,读书是有效的!

暑期将至,可以让他们和美高学生一起阅读、讨论、写作、收获,远离手机、远离网络,和年纪相仿的师友一起,专注并沉浸在阅读世界里。

我们都曾年轻过,所以更应知道,年轻的时候看这些读物,对成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也有人或许会认为,让孩子读这些深刻的书本身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是的,我承认十几岁的孩子心智不够成熟,很多事情他们无法理解,但竹篮入水出水,经过洗涤,会变得干净。

私塾小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