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说出大部分人无用这样的话,说明他受的教育还不够多
近日,新浪财经频道发布了一篇“檄文”,从标题到内容,言辞不可谓不激烈,矛头直指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出版过多本财经向著作。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2014年荣登百度moments营销盛典最具品牌价值财经作家榜首,风头一时无两。
过往如此光鲜,也算功成名就,可就在前几天,吴晓波在接受《财新视听》采访时的一番言论,把他自己送上了舆论的浪尖。
什么叫“我觉得人大部分都是无用的人”?什么叫“我是个挺精英主义者”?我觉得他不是精英主义,而是个自私、利己主义者,是典型的商人思维。
这样的言论一出,算是丢了一半的晚节,吴晓波,这个曾经的炙手可热的财经作家,写了一辈子财经文章,终于把自己圈进了以财为墙的围城里头。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以知对错。短短的几句话,反映了这个财经作家,思考问题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吴晓波之所以说出“大部分人无用”这样的论调,是建立在大部分人对他没有利的基础上。但是,他说没有用,就真的没有用吗?
我们接受高等教育,往大了说,是为了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往小了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思想、观念不要局限于自身的利益,因为比财富阶级,更加难以逾越的是认知阶级。
“无用的人”,其实是某些人没有意识到的财富
谈到财富,最容易联系到的,就是阶级二字,而一谈到阶级话题,就避开社会不同分工人群之间的矛盾,其中,主要有两种矛盾最为典型,一种是以物质、产业、金钱划分的财富阶级矛盾;一种以知识、学识、道德划分的认知阶级矛盾。
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两种矛盾的普遍存在,本来也很正常。可是,吴晓波将两种矛盾以极具个人色彩的方式搬上了台面,得了便宜不卖乖,非要激化矛盾,这就由不得网友不骂他了。
有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精英,很大程度上借了国家发展的东风。
也就是说,没有14亿的人口体量,没有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为市场经济不断提供活力跟机会,没有恢复高考,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人才,也就没有吴晓波口中的那几十万客户。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要花钱的,而且,想要进行全面教育,提升国民整体素质,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需要先受教育者带后受教育者,而不是,先受教育者利用“教育差“、信息差毫无底线的挣后受教育者的钱。
我个人是挺反感把“知识”包装成商品,制造知识需求焦虑的。但既然市场已经在那里,就不针对买卖双方说什么,但我想提醒的是,现在获取知识、提升智慧的方式有很多种,途径更多。
而我们花钱买别人为你整理出来的知识,甚至是作者本人的主观论述,这样所谓提炼出来的知识精华,打着帮大家节省时间的幌子。从某种程度上,会养成一种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买知识的人,很有可能再没有耐心自己去看书、去理解、去总结分析。
贩卖知识是一种高级的思想驯化,将买知识的人,驯化成没有主观意识、没有自主能动性的“知识桶”。
学习最重要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我们去探索、阅读、思考,甚至去质疑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有自己独立的三观,及认知世界的方式。
现在的吴晓波,彻底成了一个商人,说的话跳不出“商人”思维,他不知道,自己口中的这几十万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他的客户,他不知道,社会财富的本质是人,是更多的“无用之人”赋予了有限资源更高的价值。
没有更多的人,一线城市的房子能卖那么贵吗?就像新中国早期的剪刀差政策,我们不能忘记农村的劳动人民为了祖国发展都付出了什么,现在城市发展起来了,城市的经济体量是农村的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能说农村无用吗?
作为一小部分先受过教育的人,既然已经搭上了时代的快车,有了话语权影响力,那肩上就应该有一份随之而来的责任。
居然还说“我认为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同时思考那么多问题。”当然了,大家都去思考,他不就挣不到钱了嘛。
是的,以前的中国,民智未开,可那时候的中国老百姓,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闲情思考其他?如今的中国,发展的那么好,就应该鼓励大家多去阅读、多去思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代人要对抗的,不是旧时代的政府,而是整个文明世界,努力建设好祖国,是我们肩上的责任,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表达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钱可以乱挣,话不能乱说。
我认同这个社会需要精英,需要人才,需要一大批有责任意识、有担当的领导者。但享受更多时代福利和资源的精英,同样有着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或启发民智,或引导创新,而不是圈地为营,这是认知上的差别,也是底线。
私属小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