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泰仙 2021-12-07 17:35:02

国际学校像是现在教育里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写在前面:教育是伴随我们每个人一生的重要课题,它不是我们为人师长后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
 

/壹/

国际协同需要一大批集不同教育背景于一身的跨国型人才,而这批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留学。

早年间的大部分家庭,选择的都是大学留学,且多基于学术与科研方面的深造,后随着世界局势缓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加之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低领留学的优势,以至于到了今天,美国高中的申请难度几乎不亚于美国大学申请。
 
但即便如此,仍有很多家庭希望孩子能够在国内读完高中,等到孩子成年,有足够的自理能力,才敢于、才放心让他们走出国门,这就是国际学校的土壤。
 
其实,最早的国际学校是功能性的,即用于解决外交、外籍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后因全球一体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地信息逐渐透明,国人意识到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体系下,孩子可以走出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于是,家长有了选择跟需求。
 
国际学校就是国内广大家长对子女教育有更高期待及广泛需求下,必然衍生的升学择校路径。
 
只不过,现在的国际学校,在保持教学水准的情况下,它更接近于一种模仿教育,无论是照搬美国课堂,还是学习英国体系,本土化让国际学校的教学始终游离在西方教育之外。
 

/贰/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本身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教育当成了目的,而非手段
 
教育路径的选择一定要基于正确的教育观,当我们为子女选择国际学校的时候,我们究竟选择了什么?

有人把国际学校当成出国留学的梯子,有人把国际学校比作人才培养的摇篮,还有些人,把国际学校当成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当然,国际学校不失为留学申请的一种绝佳选择,很多孩子通过国际学校也同样申请到了理想的美国大学,未来工作无忧。

可是,理想大学与无忧工作真的是我们的目标吗?是孩子的人生答案吗?

都不是,当我们为其选择教育方式、环境的时候,我们一定希望学校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
 
真正优质的国际学校,其培养目标一定是以孩子的成长为中心的,而不是把学生送出去为目标,国际学校的成绩也不是今年出了几个哈佛、耶鲁,而是孩子在学校数年,身上发生的变化,能够申请留学只能作为其附加优势。
 
品质的培养与顶尖大学的Offer并不矛盾,但家长不能把Offer当成目标,拿到顶尖大学的录取并不意味着其成为了人才。
 

/叁/

在孩子的教育中,品德、三观与智力的挖掘一定要优于纸面成绩
 
今年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国家打击教培行业乱象的决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只是这份重视因各种原因,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优质的教育是一种高级的思维管理,它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

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的是其看待世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自我认知的内修。
 
国际学校的盛行,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甚至是失败的,因为有些家长将希望全部寄托于所谓好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以为名校Offer是孩子能力及品质最有力的证明,这是片面的。
 
有些家长更为极端,他们将哈佛、耶鲁视为人生情结,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梦想的延续。因某些国人受宗族儒法的影响,对于荣誉、事业的传承有着近乎执着的思想烙印,他们把孩子当成产品,自己扮演产品经理的角色,掌握着绝对话语权。
 
在教育里,家长应适当扮演旁观者的角色
 
适当让孩子受一些挫折,放手他们跌倒,鼓励他们爬起,而不是亲自扶他们起来,比起成绩,其实更难培养的是心理上的强大。

国际学校永远无法做到的一点,就是在心理与生理上,孩子永远有所依赖,因为他们在国内,身边大多都是同样肤色的人,有着相同的文化,这使得他们感到“舒适”且不陌生,他们有退路,遇到问题了可以回家。
 
当然,选择国际学校有着家庭里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绝对不要因为不舍与害怕,而选择。

我一直觉得,送孩子出国留学考验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考验的是我们做家长的决心和勇气。

我身边有送孩子去读美初Bemment、Fay的家长,也有初高中在国内读国际学校、或者读美高私塾的学生,非要等到孩子成年,才舍得让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
 
这些选择都没有错,只取决于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期待,这里的期待不仅仅是孩子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未来从事什么工作,进入什么样的圈子,而是我们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肆/
 
用以赌博的心态去关心抉择子女的教育路径
 
教育路径的选择同赌博类似,需要我们家长有足够的耐心熟悉游戏规则,有足够的勇气下注选择,是国际学校还是低龄留学?并对孩子有足够的信心。

教育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钱与精力,而是时间,特别是初高中这几年,一旦错过,没有办法推倒重来。
 
国际学校像是现在教育里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这个类比非常的贴切,很多一开始选择国际学校的家庭,因期间参加了一些美国高中的夏令营,改变了对留学、对美国中学的认知,重新转而出国留学。
 
加之今年的双减政策,以及各地教委计划将国际学校纳入本地教育升学体系,将会对很多家庭原本的升学路径造成影响。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举措或能坚定部分家长低龄留学的决心。
 
好的教育一定是非标准化的,也是内外双修的,当家长对教育理解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明白,真正的素质教育更多侧重于品质与精神,只是很难找到与不同孩子契合的老师与环境。
 
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家长虽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真正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并不多,面对非此即彼的教育路径选择,作为家长应当站在什么立场,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审视孩子的一生?




教育文集:工作中的那些点滴!

了解更多美国留学资讯、申请学校or心仪学校
扫码投稿分享您的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