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优创始人Anson老师 2021-12-17 13:51:31

宗教、歧视、疫情、枪支...美高学生的迷茫谁能帮他们化解

     

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九年级的美高学生们真的都已经融入美国高中的校园生活了吗?


其实,我们的顾问在对已经经历了美高申请,同时又选择继续在品优美本项目中预备学习的学生进行功课复盘、学业分析时发现,这些孩子在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中还是遇到了不少的困惑迷茫,例如:宗教问题、安全问题、亲子沟通问题等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品优老师走近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一起从不同角度解读美高生活中那些常见却难以克服的挑战,也一起了解品优老师都是如何为孩子们解决困惑消除疑虑的,同时我们也将这份关爱与陪伴分享给所有带有担忧的留美家庭,相互学习、参考借鉴,一起助力孩子们的成长。


品优要做的,不仅仅是当下的支持与帮助,更是长久的陪伴与引导,是希望孩子们在克服困难畅享美高生活的同时,能够在挑战中尝试更多可能汲取更多经验,为未来冲刺顶尖美本院校蓄势发力。



迷茫一:

“我不明白,老师上课这样说,难道只因我是中国人?”


>>>>

美高的人文课程带有价值偏见,学生该如何融入?


在九年级的入门必修课国际视角课程的学习中,A同学意外发现自己居然被“边缘化”了,因为无论是老师授课内容的呈现,还是课堂教材、视频、文献的使用,都似乎是站在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上的,或者说,老师的表达和A同学以往的认知有着区别的地方。然而,A同学又很难做到“势单力薄”地与老师进行辩驳,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A同学感到十分沮丧,在小组讨论的环节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于是选择了沉默,最后导致他在这个课程上的得分并不理想。


在对孩子日常学习的回访交流中,我们的老师及时地发现了孩子的逃避情绪,为了尽快帮助孩子改善问题、调整状态,我们的老师先是给予了安抚,同时也给出了他们的专业建议。第一,在感觉到思想的多元和文化的差异时,沉默和消极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应该要学会尊重差异,清醒判断,可以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借鉴不同案例、多参与小组讨论来分析探得真相。第二,尽量多和Adviser沟通,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多样文化的探讨环节中,整理好自己的资料和思路,努力以有理有据的陈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单解决A同学眼前所面临的难题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老师背后的良苦用心才更值得推敲。在面对这一类意识形态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学生首先应该要知道,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人民都有其独特鲜明的舆论文化风格,在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时,理清自己的价值观念,了解事实的真相,查找重要文献,用最权威的事实引经据典地进行讨论,这才是批判性思维建立的关键,也是真正独立判断坚定捍卫自身立场的基础。在这样看似“不利”的环境下,其实我们的学生反而能够得到更多拓展眼界的机会,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迷茫二:

“请假不得获批,难道我只是校队拿奖的工具?”


>>>>
如何理解拥抱美国的竞技体育精神?


B同学在九年级一进入学校时就成为了某一校队的主力成员,凭借着优异的表现,一直在战队中名列前茅,但因为训练过程中偶然出现的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他向教练提出了休息几天来调整自己状态的想法,而他却并没有感受到教练对他情绪的支持。


品优老师在接收了孩子的信息反馈后,感受到了孩子的沮丧低落,通过开导,孩子也敞开心扉地描述了自己内心的种种困惑,我们的老师耐心倾听了解了最具体的情况后,首先鼓励学生和家长都要合理管理情绪,明白观念和文化差异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建议继续训练的同时以邮件的形式再次和教练阐明自己的真实情况。其次,品优的老师也理性地分析了校队运动竞技与“养成系”培养方式的区别,学校的校队是一个分秒必争不谈习俗文化只重视比赛积分排名的地方,任何事情都有其附带的规则,在选择参与的同时也就选择了尊重规则,在学校的校队就要尽可能遵守校队“以结果为重”的这一权威规则。



之后,B同学慢慢意识到,任何的组织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则的,不仅仅会出现在学校的校队,将来还会在学生会、课堂、甚至社会生活中出现,要想维护自己的权益就要有合理的理由,做到相互尊重和理解。同时,如何以有效的举措和回应方式在竞技中维护自己的立场、平衡种种利弊也是需要认真学习的。



迷茫三:

“我不想每周都在教堂里听我并不感兴趣的训话!”


>>>>
如何理解私立学校的宗教背景?


C同学就读于一所天主教背景的学校,虽然学校没有强制要求学生一定要跟从信仰,但是学校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道德标准的衡量以及神学课上阐述的圣经新约与旧约的文化知识等,都让这位深受中国主流文化儒学熏陶的学生一时之间有些难以适应调整,尽管没有严重影响到学习生活,但C同学还是有些不那么得心应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品优老师耐心地进行了引导,让其认知到了世界多样性的存在,尤其是在宗教信仰、道德标准、思想行为等层面,正是因为多样性的存在,才促进了我们对于文化冲突的更多探索和理解认同,也要求我们在践行行动时要有更多的思考和判断。同时老师也鼓励C同学以更学术更专业的角度理解课程的设置,寻找学术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课程讨论的形式加深对不同文化对人性本身的理解。



经过老师的鼓励引导,C同学积极申请了学校学生政府成员中Leader的职位,正是因为自己在面对文化差异时感受到的挫折感,启发了他作为一名国际生,应当勇敢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帮助更多有着同样困惑的学生走出迷雾。这不仅锻炼了他面对挫折的心态,也让他有了更强的公民意识和对社会公共事物解决行动的责任感。在疫情期间,他更是通过多方努力,从中国为美国的朋友提供了大量的口罩支持。



迷茫四:

“因为我是中国人,在学校的领导力竞技中就要被不公平地对待?”


>>>>
疫情特殊时期,如何力争最具优势的地位?


D同学的学校有着军队式的管理传统,在一次领导力官衔晋升的机会中,因为疫情等不可抗力的原因,D同学未能及时返校,因此在最后的评定环节输给了其他同学,这一结果让他非常失落。


品优的老师在面对学生的小情绪时,先是认真梳理了公平和规则之间的区别,让我们的学生以更平和理性的心态分析事件的本质,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规则制定的意义,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认为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多加探索,寻找机会,勇敢地尝试更多的可能。



在听取了品优老师的建议后,一向温润如玉的D同学尝试着做出了改变,他开始意识到普遍线上教育阶段,学校的传统教育方式应该适时调整规则,在给到学校他自己对于远程教育的一些建议后,学校最终采用了他的想法。


虽然这只是一次小小的学业上的考核,但却让以前看起来不够勇敢果断的D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边界和底线,对于自己不认同的事情有了创新突破的勇气,这对学生的性格塑造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也让他对于规则有了更深刻独特的认识。

  

迷茫五:

“为什么妈妈总想知道我的所有秘密?”


>>>>

如何跨越亲子之间沟通的鸿沟?


E同学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很少主动与他人沟通,但远距离的学习又让E同学的妈妈非常担心,她觉得自己缺席了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总是希望以“细致周到”的关心来进行弥补,但孩子的“抗拒”和妈妈工作的繁忙似乎成了母子之间有效沟通难以跨越的阻碍。


在寻求了品优老师的帮助后,我们的老师给了焦虑的妈妈两点建议。第一,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适应和改变都需要时间的积淀。第二,父母的世界不应该是围绕着孩子转的,只有自己的世界足够丰富精彩,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吸引孩子学习借鉴,亲子关系的鸿沟是很难通过父母单方面的努力消除的。当然,老师也建议E同学能够多分辨各种声音,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展现自己更多真实的想法。通过日常的学习回访,老师为E同学在学业和生活上都带去了悉心专业的关怀和指导。



渐渐地,E同学的妈妈也慢慢认识到了自己和孩子在沟通上的一些小问题,无微不至的关心有时候反而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建立合理的预期,给予彼此足够的空间,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或许对孩子更有帮助。妈妈在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后,E同学的学习和状态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迷茫六:

“我们今天又有十个确诊和五十个密接被隔离!”


>>>>
面对美国的“不安全”,私立寄宿学校如何提供保障?


F同学一直在美国学习,但是美国对于枪支、大麻等问题的管制一直都不够严格,包括疫情的蔓延扩散,这些都让很多家庭都“耿耿于怀”,家长甚至因此有了希望孩子可以回国学习以免除后患的想法,但孩子却觉得家长的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太过以偏概全。


面对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争执,我们的顾问老师在理解的同时也细致地介绍了美国寄宿学校对于各种安全问题提供的保障政策。针对疫情,学校一直都在积极管控确诊情况,不断进行核酸检测并加大密接隔离的实施力度。此外,我们也希望家长可以做到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在为孩子做好留美准备的同时,也应该要具备接受各类“风险”的理性心态,过多的担忧不能带来任何改变,为孩子做好各项安全教育、常规普及才是当务之急。


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家长的担忧慢慢得到了缓解,F同学终于又心无旁骛地回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向着更高的学术目标冲刺。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品优要做的也不仅仅是解惑,传道和授业都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


在呵护孩子顺利完成美高生活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在面对不同挑战时,能以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积攒更多宝贵的能力,为日后的美本生活做足准备。


扫码添加品优官方微
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