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 2014-08-18 20:04:14

访问晨山学校:黄山脚下的一所,跟美国寄宿中学媲美的中国寄宿学校

在美国私立寄宿学校工作多年,在我回到在中国之后,不论到哪里旅游,特别是在接近大自然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去想象这个地方是否能够办成一所堪媲美美国寄宿学校环境的中国学校. 曾经到了云南的石林,感叹这个地方的广阔和美丽,若能够改变成一所寄宿式学校,将会是世界上最美的校园!曾经经常往返与南京和北京之间,在京沪高铁线上途经徐州境内,有一条百米宽的河流, 左右两岸绿树成荫, 面对如此美景, 让我联想起美国康州的肯特高中:如果一所学校沿着这条河, 在其两岸建立校舍, 该学校将可以拥有自己强大的划船队了。

今年6月下旬, 我有幸来到了黄山脚下的晨山学校, 既是听课, 也是讲座. 到达目的地后已经是晚上9点。下车的第一感觉: 明显少了北京的熙熙攘攘; 印入眼帘的是树林和山脉在黑暗中的轮廓.。不需要仔细听,你就可以清晰的听到蛐蛐在夜里的叫声; 若仔细去听, 还可以听到溪水流向地下深处的回音。
我一直思考什么是美国寄宿学校的独特之处的根本?后来我想明白:作为一所学校,你是人为地圈了一块地,然后拔地而起,还是依山伴水, 生长出一座学校. 两者之间的区别,类似美国的白宫和韩国的青瓦台之间的对比。而晨山就是一所青瓦台式的学校。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引用《晏子春秋》的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就足以说明环境对生命的影响力。凡是懂一点教育的,都知道要关心孩子心理健康和内心世界的成长,但是我们在落实具体怎么做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一点:培养内心声音的环境。我自己是一位很幸福的人,而幸福感的来源之一是我在求学以及求职的过程中,都选对了环境。当我在纽约市完成了高中学业之后,我毅然决定离开这喧闹的城市,全心投入了拥有自己奶牛场和天然瀑布的康奈尔大学的怀抱。
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我有幸去了康州和宾州如世外桃源般的两所寄宿中学,不愁衣行住食,生活地很简单。回顾过去的17年,从朦胧的中学生到乐观自信的职场人,我的生活一直在大城市(纽约, 京都, 北京)和乡村之间交替。虽然大都市机会丰富,往往是年轻人憧憬的地方,但是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康奈尔大学和美国寄宿中学,这两个地方的氛围赐予了我一种很重要的机会:有机会去思考并喜欢上思考。在北京生活快三年了,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城市和乡村两者都让我获取了知识,技能和人脉,但后者却培养了一种我对理想的坚持和对耳旁嘈杂声音的抵抗力。
在面临较大的选择的时候,我还是能够做到遵循内心的声音,但是我必须承认这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之前一个月能赚到4000美金绝对是心满意足,但是现在总是想赚更多的钱,而且压力和诱惑越来越大. 经常会听到刚刚创业不久的公司拿到了多少千万的投资,多少又在短短几年内上市了等等。自己周边的声音显得单一,而且音量很大,让我备受压力,就好像如果自己不能靠近这些“成功”,自己就是一种“不成功”。
虽然访问晨山学校仅仅是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是这两天是我在中国生活了近3年的时间里,第一次回到之前的那种感受:一个让心能够安静,让我能够忘记诱惑,一个让我重燃理想之火的这么一个地方。那么作为父母,你可以想像一下这样的一个依山伴水的地方,生活着这么一群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工作的老师,那么你的孩子在这里生活,学习,将又会有什么样的一种经历?
跟晨山学校的创校马校长见过两次面,初次见面是在北京一个咖啡厅,一下子就聊了2个多小时;另外一次是在访问晨山学校的时候,又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马校长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校长,在中国工作已经第十年了,其中包括6年在北京最大的国际学校担任中学校长。两次接触,我发现他身上有一些难能可贵的地方。西式教育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美国课堂鼓励讨论,老师的角色并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一位引导者,意在激发思考。但是就在这种众人认可的课堂模式背后,我们很多家长,甚至教育者忽略了国际学生在美国课堂里的牺牲。
国际学生,在他国的课堂上,不管是在语言或文化方面,都是弱势群体。那么中国学生如果要被接受,并要取得好成绩,那么必须要调整自己来获得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学到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但是这不是双向的输出和平等的学习。所谓培养国际化人才,其实是美国化。
马校长在这个方面有很深刻的认识:在中国开办国际学校,老师的构建不仅仅是聘用中外团队,同时课堂教学必须是双向的学习。讲的更明白一点,外方的老师来到中国教学,首先要做的是抛开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务必要开始学习并了解中国学生的特点和优点。
比如说西方对中国学生的死记硬背是很不屑一顾的;因为西方的教学理念里,死记硬背没有任何的价值;但是中国的理念里,有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智慧。因为现代西方教学里没有类似于中国古文内容,因此西方教育者往往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古文或经典需要读百遍。马校长认为,在引进国外课程体系和海外老师的同时,外方教育者必须要学习中国的文化和中国学生的特点,而不只是要求中国学生去适应外方老师。
在中国办国际学校,大家都在提倡中西结合,但是到底如何中西结合,如何评估是否达到中西结合,很少人能够说明白。如果只是引进国外课程体系并加上一些老外面孔,其实是肤浅的。这不过就好像一个瓶子里加了水和油,虽然共同存在,但不相溶。中西结合更应该像一张太极图,白里带黑,黑中含白,而且两者一直处于动态,但又是处于一个静态的平衡。晨山学校正在往这个方向大胆地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