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妈妈还在,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孩子。
只要妈妈还在,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孩子。
我独立生活很多年了,加上今年结婚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可能是为了让我尽快适应角色的变化,妈妈对我的关照一下子明显减少了很多,就连最近生日,等了一天迟迟不见妈妈的电话短信,耐不住性子打过去给她,她说:“我相信女婿和你的婆婆一定会为你庆祝的,所以我心里踏实,便不多问了。”这几天在贵州支教,条件比较艰苦,我在朋友圈里吐槽想家了,久不冒泡的妈妈突然出来点评,说30岁才有这样的支教体验,已经来得太晚了,好不容易的机会,要好好珍惜。帐篷里的阴潮加上蚊虫叮咬让我皮肤严重过敏,背上的大包和衣服摩擦产生了水泡让躺着睡觉都很挣扎,组织者体谅说考虑我身体状况不然提前回去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公,他说尽快联系好友同事来山里接我,我兴高采烈把消息告诉了妈妈,谁知老人家马上给老公打电话说希望我不要回来,因为30岁了还学不会坚持那将会是一个回忆里的遗憾。于是我收好的帐篷又支了起来。最近和学生一起讨论最崇拜的老师,我也仔细想了想,综合考虑,其实我最崇拜的老师应该是我的妈妈。她仿佛有种魅力,在我的眼前永远温柔可亲又永远威慑力十足。她从未对我有过一句严厉斥责,更别提棍棒教育了,但是她以自己得体的仪态与磊落的为人原则让我心生敬畏。上学的时候我的成绩一般,那个时候,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成绩不够漂亮总是让人有些唏嘘,本科毕业之际,从未出过国的妈妈建议我不如先不要工作,出去留学几年吧,我犹豫出国要花很多钱,更主要的是我又不是学术型人才,花这么多钱去读书会不会太浪费。妈妈说,正是因为我不是学术型选手,所以可能无法靠学识闯荡社会,倒不如提高一下见识,增加一些自信,这样即便不能从事科研性工作但还可以做一些与人沟通打交道的工作。于是,我留学又回国,学了犯罪学,又真如妈妈所说做了与人沟通的工作。毕业之时,当时男友到北京,我犹豫要不要回来,权衡爱情与前途,我特别想回国,但是又担心妈妈说我冲动不理智,战战兢兢打电话,结果她说为什么不回来,20多岁就应该为爱情冲动一回,于是三个大箱子我空降北京。刚刚开始工作,她如所有父母一般,托朋友找关系,希望帮我找个可以靠得住的组织,开始实习时,文艺女青年病还在发作,我看不惯领导们不断高抬的发际线,也不喜欢他们酒足饭饱后剔牙喝茶的猥琐表情,在电话里和她吐槽,虽然各种不爽,但“不干了”三个字从未被我提及过,因为我知道这个看起来不错的工作得来不易。想辞职,有贼心没贼胆。个人空间成了那时我宣泄的场所,突然有一天看到访客里多了妈妈的身影,感觉一夜之间她把我的所有文章看了一遍,没几天她对我说,不喜欢就别干了,一辈子的时间那么长,靠忍是过不完的。于是我无知无畏成功转型成了一个个体户,一直做到了5年后的今天,终于注册了公司,也算步入了正轨。在这几年里,妈妈打电话,我大部分时间是占线的,有的时候和她聊得正欢,家长的电话打进来,我常常招呼都不打就把她切断了,直到有一天我对老公做了同样的行为,他对我抱怨说这样的感觉太不好了,我这才意识到我一直这么对妈妈真是不好。结婚了,家里人都很高兴,订婚宴结束的晚上和妈妈喝茶看电视,她突然义正严辞对我说,喊了别人爸爸妈妈绝对不是嘴巴上叫叫的,从此以后一定要真正懂得责任二字,也许一时间对丈夫的父母没有如亲生父母般的感情,但是亲人二字是在日子里过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尊重对方的父母如自己的父母,做晚辈的,孝敬二字是基本礼仪,不同的生活习惯一定会有不同的观点态度,但是包容二字能化解一切,最后她说,你希望对方如何对你的父母,你就要如何对待对方的父母。一句话给我的脑袋里上了一根弦,她说她相信我能做好。新婚不久,日子甜甜蜜蜜,我总是想,要是能不在周末见客户就好了。每晚和老公出去吃大餐觉得日子滋润得闪闪发光,偶尔不忘拍几张美食的照片给妈妈,她回复我:就算甜蜜快乐,也不要忘记工作和身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资本。几个字犹如一记警钟让我一下子清爽了许多。在敲打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在大山里给她短信,我要写一篇关于她的文章,她回复,我要去台湾旅游,你能赞助我买一个小巧好用的新相机吗?我可以拍好看的照片送给你。
[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