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树 2015-02-12 17:44:38

二三线城市申高为何难

几天前,在FS上看到一个家长的提问:“为什么二三线城市的小孩申请美高被录取的概率要低于来自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小孩?”看过之后心生感慨。作为一个小城市的申高家长,这个问题从踏上申高之路那天起就一直徘徊在我脑海中,思考至今有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从留学大环境看
一线城市的整体留学环境要优越得多。这个环境优越不是多几个学校、几个老师这么简单。举例说,上海中学著名的唐校长于1994年引入IB课程体系,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而大多数小城市到如今才开始了解IB这个概念。在留学领域,以上海为首的一线城市在这二十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留学资源,如果把留学这件事比作一件工艺品,那么在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已经形成了选料、设计、加工、包装等一整套精湛的工艺。
从目前申美高的形势看,一个单纯的学霸已经远不能得到美高名校的青睐,要拿到一个理想的OFFER,这孩子首先得是个学霸,然后他的英文要足够好,好到标化成绩能击败95%的申请者,这种成绩绝非突击培训几个月可以得到的。然后他要琴能弹得、球能打得、戏能演得,这些技艺还不能浅尝则止,要称得上特长,必须有深度和广度的佐证,也就是说,他必须研习足够长的时间、投入足够多的精力,最重要的是他要拿到足够高的奖项,低于省级的奖项被认为不具备参考价值。同时,他还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以及令人瞩目的社会活动成就,诸如到世界各地旅行的经历,或是创立了具备影响力的公益组织等等。试想,一个申高的学生,十四、五岁的孩子如何能单枪匹马搞定这个浩大的项目?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甚至单独一个家庭都搞不定。
开句玩笑话,申高的准备从出生就开始了。北上广深的家长处在留学信息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他们可以从孩子幼年时起,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从两三岁起学英文,从幼儿园起发掘寻找适合孩子的特长,无论是英文还是音乐、美术、体育,一线城市都拥有中国最好的大专院校,这也就意味着最好的师资。从入学起,既有诸多体制内名校可以争取,又有若干国际学校可以选择。还以上海为例,这里有一批高品质学校,号称四金刚、八罗汉外加一神仙,这些学校在数理化等常规学术科目上,要优于(至少不低于)各地市的顶级学校,而校内英语教学质量则是远超过二三线城市的体制内名校。
另外,北上广深几个城市,集中了很多海归背景、本身名校毕业、外企工作经历的家长,这个群体是构成留学家庭的核心力量。在二三线城市,这样的家庭数量不够多,不足以支托起一个过得硬的留学市场。而在上述四个一线城市,核心层留学家庭及各种背景的留学家庭的数量足够大,足以形成一个丰富且高品质的市场,这些城市的中小学生,在课外能选择和参与的活动是非常多元化和高含金量的,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直伴随着这里的孩子,贯穿整个中小学期间。各种高品质的竞赛活动也基本集中在一线城市举办,让这里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让这里的老师能积累更丰富的经验,这也就意味着这里的孩子会收获更多大奖。
这里节选两段媒体文章,具体描述了上海某著名中学学生参与的活动:“进校后从女儿口中听到一系列高大上的活动:耶鲁青年经济论坛、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竞赛、全美高中生数学建模联赛HIMCM、荷兰海牙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SAGE(全球中学生创业开拓者)世界杯比赛等等,这些国际竞赛与交流,本校学生是其中的常客”。下面这段描述的是该校的选修课及社团活动:“开学第一个月,每天一放学,孩子就兴奋地汇报今天又有哪个社团来了,感觉不参加三四个社团,就赶不上潮流。除了常见的学记团、文学社、舞蹈社,还有非常有特色的云剧社、译研社、DJ社、义工社等等。一学期一度的“秒杀选修课”也是件令人兴奋的大事,学校事先在网站上公布本年度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不同的选修课——古玩鉴赏,漫画绘画,法语、西班牙语……”。
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长大的孩子,中小城市的学生如何能比呢!到了申高阶段,这些在优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已经有了相当扎实的英文基础(初二裸考托福119的孩子就出在上海),校内学术课程丝毫不逊色于中小城市的孩子,同时校外特长及活动经历又远胜于中小城市的孩子。
在应对标化考试这个项目时,同样是一线城市占据优势,因为这里是最早接触标化考试的地方,又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就会有足够优秀的老师被吸引到这个领域这个地方来,俗语云: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地充沛的考试资源、优良的学生群体加之自身不俗的能力,使得他们很快成为这个行业的领跑者。事实证明,目前中国最过硬的T和S培训中心都集中在北上广深,而其它城市,甚至有些省会城市连个像样的S培训班都没有。当然一线城市的培训中心是对全国开放的,但二三线城市的孩子需要放弃学校的正常学业来异地培训,在保持好校内GPA上又输了一着。
最后说到留学顾问,鉴于上述原因,一流的顾问仍然集中在这四个一线城市。就像生病了,一线城市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找国内一级专家会诊一样,这里的申高学生也是在自家地盘就能请到国内最专业的顾问,占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中小城市的学生当然也可以请北上广深的资深顾问,不过效果如何就不好说了。去年我曾在FS上提过这个问题,也在前一篇专栏中分析过,当时就有担心,因为身处异地,沟通联系不便会影响顾问的效果。今年我用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诉各位,这种影响是确实存在的。尽管现在电话、微信、QQ视频等交流手段五花八门,但沟通是两个人的事,多先进的工具也不能帮你把人请来接电话。进入繁忙的申请季,当邮件、微信、QQ都只传回三言两语时,同城的申请者至少可以直接上门一探究竟,异地的学生怕很难三天两头飞过去请教。另外,水平相近、付费相同的两个学生,如果来自不同地区,地域亲近感也会造成顾问更多地关注身边的学生,说白了,这个跟我们在大学时成立“老乡会”,生意人有“晋商会”“浙商会”是一个道理。
所以你看,一线城市的孩子,只要你愿意,从幼年时就可以为留学储备能量了,入学前就开始系统的英文学习,入学后除了在校内学好基础知识外,还有机会发掘适合自己的特长,这些特长一旦确定好方向,就可以跟高水准的专业老师学习,参加各种高含金量的活动与竞赛,到了申请阶段,本市就有国内最好的标化培训课程,无需请假旷课地跑到外地学习,同时还可以请国内最好的顾问掌舵,就算到了申请白热季,顾问已经忙得顾此失彼时,家长还可以亲自上门督阵。
二、从美国学校看
美国的私立高中,更愿意录取北上广深的学生,因为比起那些不知名的二三线城市,他们更熟悉这里。打个比方:我们走进超市选牛奶,相比那些不熟悉的小品牌,我们更多的可能是选择伊利、蒙牛这些知名度高些的大品牌,除了心理上的熟悉亲近感之外,大品牌在一定范围内也是质量的保证。对美高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刚开始从中国大陆招生时,大都从上述一线城市的国际中学招人,因为这里的教育模式与他们的模式比较接近,学生到了他们那里适应得会更快更好,另外,国际中学有众多来自欧美的外教,他们所提供的成绩单和推荐说明,在美高看起来可信度更高。而且近十年来,随着这几个一线城市的孩子陆续走进美高,在那里的学习生活中,充分展示出自身的能力,让美高对这些城市的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信心。录取的天平自然往这里倾斜。
三、从申请基数看
客观上讲,几个一线城市由于人口基数大,特别是中学阶段选择留学的学生较多,这就使得一线城市的学生在整个申高群体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所以录取的比例高也是可以理解的。2014年秋,美国一个在私立寄宿高中排名二十几的学校,一共迎来五名中国大陆新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各一人,另一名来自大连。这个就读比例非常直观地呈现了目前中国的美高申请现状,也就是几个一线城市的学生,在最终录取中占了大半壁江山。
一个人的成功都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要说是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了。每个成功者都是站在一个、甚至若干个巨人的肩膀上,才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的。北上广深的孩子们在如今白热化的申高竞争中能够独领风骚,也是这个道理。这些地区的教育者和家长们,很早就在摸索这条路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有了今天这个局面。
相比之下,中小城市低龄留学的起步要晚得多了,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幸运的是,这种努力已经有了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中小城市获取最新留学信息已经不是问题,比较难的是在本市内形成一个优良的留学市场,这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力量可以办到的,所以建议关注这条路的家长们聚集起来,形成团队优势,效果会好过孤军作战。另外,近日听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前两年在青岛、烟台出了两个牛蛙,被前十的高中录取,所以今年山东省的录取情况开始有起色,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二三线城市的孩子们还是有希望、也应该继续努力的,因为走出去的孩子,特别是走得好的孩子,会在美高中证明自己实力的同时,也证明自己故乡的教育水准,为后续的学弟学妹踏出一条蕴含希望的留学之路。

  • 这位家长说的非常好,也确实在美国的学校里面,大家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学校水平不熟知,前两个月就有几个美国的学校招生官和我讨论到这个事情,最后还让我帮忙提供一份中国目前主要的一线二线城市的初高中学校信息,基本上也是做一个大概罗列,当地比较好的高中有哪些,是什么情况之类的。 不过,虽说北上广深的孩子们综合实力和条件较好,但北上广深的学生出国的也比较多,所以同城竞争也是很激烈。美国学校对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孩子要求是要高于二三线城市的学生的。所以,如果二三线城市的孩子们准备的好,那也是有竞争优势的。不过,想在竞争中取得申请优势,真应该如您所说的家长们应聚集起来,形成团队优势,毕竟在这个申请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关注实在太大了!
  • 上一句说漏了两个字:应该是,在这个申请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关注的作用实在太大了!:)
  • 回答于2016-03-14
    写的很好。作为一个来自于三线城市,目前就读于美高的学生,很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