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renceville南瓜妈 2013-04-28 16:30:42

父女两地书之给女儿的信(选五)

格格:

你好。
最近,我看你高兴的有点不能自已了。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回家了,出去了三个月,咋一回国,会不会有点“近乡情更怯”的感觉?
冬季学期一开始,你被校击剑JV队录取,暑假之前你就想学击剑,现在算是遂你所愿了,我也很替你高兴。同时也为你担心,击剑是个很累且枯燥的项目,平时的训练都是些刻板的基本动作,绝不会象在剑台上一样风光无限,所以要有思想准备。好在从秋季学期的情况来看,你至少在遇到困难时还能坚持,且心里准备充分,这一点倒颇令我放心。
你告诉我,尽管你只是JV,但也发了校队的Varsity Jacket,不知这两天穿着Varsity Jacket在校园里招摇过市,是招来了青眼呢还是白眼?
按照武侠书的说法,宝剑都是有灵性的。所以我建议你给自己心爱的宝剑取个名字,这样的话,你会更好的做到剑人合一,一剑出手,例不虚发(有点像小李飞刀了)。
提几个宝剑的名字的供你参考:曰巨阙、曰湛卢、曰太阿、曰干将、曰莫邪,这些都是传说中的中国的上古神兵利器,每一件都是削铁如泥、吹毫断发的宝物,都有着无数令人着迷的传说故事和辉煌战绩。不过千万不要把你的剑命名为鱼肠,因为那是柄短剑,类似匕首(能塞到鱼的肚子里肯定长不到哪里去,大概也就是20-30cm),和你用的长剑是不一样。如果你的剑有个中国的名字,你就可以和你的队友们吹嘘一番,说些典故给她们听听,记住了,普及中国文化随处都行。
和很多武侠小说所描绘的相反,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剑不是一种主要的作战武器,在战争中主要是作为战士的防身之用,道理很简单,剑太短且太轻(限于铸造工艺水平,一般古代的长剑也就是50-60cm,),根本无法和戈矛等重兵器相抗衡。这就象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在大规模的阵地战中,没有人拿着手枪去打仗是一个道理。如果打仗打到要拔出宝剑,短兵相接的地步了,那基本上就是凶多吉少了。所以你听评书,里面经常会有“某某某拔出宝剑,抹了脖子”之类。其实这个在西方也一样,不论是在马其顿方阵还是罗马军团里,长矛肯定是主要作战武器,宝剑只能作为防身和格斗之用,或者干脆就是用来决斗。
我们中国人佩剑(这里佩剑的意思就是佩戴宝剑,和现代击剑运动中的佩剑项目不是一回事)的传统是很悠久的,大概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了。最初佩剑肯定是属于贵族的特权,作为贵族的等级身份的标志,属于一种礼仪,一般来说,佩剑者通过剑饰的不同来区分身份的高低。所以当时的贵族青年一旦完成成人礼之后,都是要佩戴宝剑的。所以你看一些武侠书里都说剑是贵族化的武器,刀是平民化的武器,来源就在这里。
君子(古代贵族的统称)佩剑的另一个功能是防身护身,这和古代的教育有关。先秦因为是封建时代,所以当时的贵族子弟接受的教育远不是后来我们看到的孔乙己似的腐儒教育,而是一种真正全面发展的,为“国”或者“家”培养接班人的素质教育。这个从孔子教授弟子的“六艺”中可以看出来。
孔子的“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礼就是体现当时等级社会的礼仪,和现在的文明礼貌可不是一回事。
乐就是音乐,就是《诗经》中的“雅”和“颂”,也就是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这个玩意除了偶尔能让人振奋一番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枯燥无比,让人昏昏欲睡的,绝对没有“国风”中的《关雎》或《桃夭》来的有意思。
射就是射箭,既用来打仗也用来打猎,一举两得。
御就是驾车,这可不是现在那种赶大车的,而是驾驭战车。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中原地区的作战,都是以战车为主,四匹马拉一辆车,称为“一乘”,这是先秦战车部队的标准配备,“千乘之国”就是个大国了。为什么“一言出口,驷马难追”呢?就是从这里来的,驷马就是四匹马拉的战车。战车上的驾驶员就叫“御手”,他就是一手“执辔”驾车,一手持剑护身。这种工作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术活,可不是一般人能炼成的,其难度远超现代的歼15的驾驶员。
书就是现在所说的“琴棋书画”了,应该是培养君子的个人修养的。
数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数学,当然在古代中国数学的学习都是从纯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的,既没有数理也没有发展出逻辑。
所以,君子要精通六艺,用来防身护身的基本的剑术还是要练的。
明白了吧,在先秦时代中国也是有真正的素质教育的。只是后来进入专制帝国以后,教育才进入“奴化时代”,这个也不去说他了。
佩剑传统流风所至,一直到唐朝,那些文人骚客们还带着剑满世界招摇。宋代以后,中国社会偃武修文,文人佩剑传统才结束。
正因为佩剑是一种礼仪,所以宝剑在一些正式场合往往会变成礼仪的工具。比如说,在酒席宴上舞剑就是一项很好的礼仪助兴活动。最经典的故事就是秦末汉初,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摆宴,招待沛公刘邦,席间项羽军师范曾欲杀刘邦,就命将军项庄在席前舞剑,明着是以助酒兴,实为刺杀刘邦。刘邦这边自然明白,张良就派大将樊哙和项庄对练,最终刘邦躲过一劫,终成大业。这个故事给中国文化增加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鸿门宴”,一个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不管结果如何,鸿门宴都是项羽一生事业的顶峰。历史的诡吊之处在于当项羽兵败乌江,走向灭亡时,再一次在酒席宴上观看了舞剑,这次的舞者是他的姬妾—虞姬,这个场面和鸿门宴不可同日而语,凄惨悲凉之状,千年以降,还让人为之动容,如果虞姬让张国荣来演的话,那赢得的就不光是泪眼婆娑了,这一出叫“霸王别姬”。虞姬舞剑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当时,女人也会舞剑的。
正因为舞剑是一种礼仪性的活动,所以后来舞剑就变成了“剑舞”。有诗为证: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
这是老杜非常有名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朝时中外交流频繁,各种舞蹈层出不穷。公孙大娘的这个舞蹈应该就是边舞剑边跳舞,穿着当时的军装,看上去肯定是既婀娜多姿又飒爽英姿,大概类似于***时期的革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肯定比江南Style那种半疯不傻的蹦达要好看的多。
不知道我们的南瓜大姐的剑舞起来,能不能“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建议你至少要把这首诗的前四句背出来。
所以,我们现代的中国武术中的一些剑法,如太极剑,武当剑之类,其实说到底就是剑舞,纯属花拳绣腿,对强身健体有些好处,但无任何实战意义。真正具有实战性攻击性的剑术,就是你现在练的来自西方的击剑运动。所以,我估计你要练个一年半载的击剑,肯定能破了令狐冲的“独孤九剑”。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曾经看过的一本电影《佐罗》,那里面的剑术才是真正致命的招数。我建议你圣诞节回来再看一遍《佐罗》,这对你理解剑术和剑法肯定会大有帮助。
和传统的剑有关的还有一个话题是来自一个词语—“锻炼”。你知道好的剑都是纯钢打造的,生铁因含有各种杂质,所以比较脆,受到重击容易断裂。所以要把生铁炼成钢,用钢铸造的剑才锋利无比且不易折断。炼钢的办法是把生铁放在火里烧,烧到一定火候,拿出来,把它放到一块石头上,不停地敲打,打的铁花四溅,把生铁里面的杂质给打出来,然后放到水里去冷却,这个称为“淬火”,然后继续放在火里烧。这个过程要反反复复很多次,直到把生铁里面的杂质全部给打出去,这块铁才变成钢,所以我们有个成语叫“百炼成钢”就是从这里来的。而打铁时用的这块石头就叫“锻”,在“锻”上打铁,就叫“锻炼”。这个词的引申意思就不用讲了,你肯定明白。我小时候还能看到这种打铁的铁匠铺,现在估计一些边远地区和农村还有遗存吧。
还是回到你现在的击剑运动上来。我最欣赏的运动员之一就是德国的北京奥运会女子重剑冠军海德曼,这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能写书,爱旅游,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长得又漂亮,仿佛万千宠爱与一身,年龄不大,阅历丰富,人生之精彩,莫过于此。完全是西方式素质教育的杰作,希望你向她学习。
从海德曼还想到另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击剑运动员,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女子花剑冠军,我们江苏的栾菊杰。栾菊杰能在西方运动员占统治地位的女子花剑项目上为中国夺一面金牌,真是非常不容易。当时我们还在读中学,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振奋,每天课余时间谈论的都是这个话题。你现在很难理解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冠军,甚至一场比赛的胜利,对学生乃至对全体国民的影响有多大!它确确实实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对百废待兴中的中国和它的民众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所以我们现在时不时地追忆一下“女排精神”,这种影响力和现在刘翔的那种商业模式下的影响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当时有个作家叫理由,根据栾菊杰的故事写了一本报告文学,故事写的非常真挚感人,读者众多,流传甚广。很多年过去了,内容基本已经忘记,但书名是不会忘记的,叫《扬眉剑出鞘》。我一直觉得这个书名是这本书的最亮点。后来书读多了,才知道“扬眉剑出鞘”这句话来自于一首诗: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骨沃中原土,魂入九垓舞;
英灵在人间,长擂震妖鼓。
不用仔细的辨别,你就能看出理由先生的书名“扬眉剑出鞘”和这首诗里的“扬眉剑出鞘”不是同一种意思。书名更像是直描(当然也有喻意),而在这首诗里则完全是一种喻意,整首诗写的慷慨激昂,既哭又笑,即抗争又无奈,有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
没错,这首诗来自于《***”(和文化大革命一样,这件事情现在也不能和你详细谈,因为你知识和认识都不够,简单知道一下就行。)。当时在广场上张贴了很多无名的纪念诗,后来汇集起来就是这本《天安门诗抄》。其实你仔细读一下这首诗,你就会发现,这首诗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纪念总理,矛头所指,已经很清楚了。
仔细体会一下。
本来这封信想通过《扬眉剑出鞘》书名的引申意和诗句中的原意的内涵的不同来教你些读书方法,但前面关于剑的话题写的太多了,我有时候写东西一写就会收不住笔,拖拖拉拉,写了很多,过后一看,不知所云。你切记不能犯我这种毛病,写作要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读书法只能下一次了,尽管我知道读书法对你来说更迫切。
祝安
老 爸
2012/12/7凌晨

  • 回答于2014-07-08
    博学的父亲,终于明白为何有如此优秀的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