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女两地书之给女儿的信(选六)
女儿:
你好。 新年第一次给你写信。 今天是元宵节,是漫长的新年节庆的最后一天。过了这一天,大家都必须忘了快乐得有点虚假的春节,回到现实的生活轨道上,日复一日,为生计而奔波。当然这是仅就传统意义上说的,当代的现实是,春节既不快乐也不漫长,初七一上班就结束了。 今天也是政府允许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后一天,所以窗外的不时传来霹雳啪啦乃至隆隆的鞭炮声,天空中不时闪现五颜六色的礼花,倏忽而上,伴随着尖利的啸声,照亮了半个天空,又倏忽而下,归于无形。这多少让我想起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你看人家那会儿玩的多高兴,多尽兴,要“一夜鱼龙舞”。现在的CCTV的元宵晚会十点来钟就结束了,可见任何庆祝活动一定要出自内心的喜悦,装装样子的东西只会让人看着不尴不尬,不伦不类。 在这个雾霾沉沉的岁月里,赏月自然是种奢望。抬头看天,别说“一轮明月当空照”了,就是象前两天那样,能在灰蒙蒙的夜空背景下看见软软地挂在那里的月亮也不可能,这可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啊,真是大煞风景。和去年中秋节一样,晚上你替我好好看看美国的月亮。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如果你懂得中国文化的编码,那么你就应该知道有“上元节”,就肯定会有“中元节”和“下元节”),元宵节的晚上称为元宵夜,这个晚上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吃元宵。 不知道你吃了元宵没有,没吃也没关系,反正还有一个礼拜就回来了,家里各种口味的都有,尽你吃。不过我还是要抄录一首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诗《圆子》,先勾一下你的馋虫:“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可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读懂了,你的口水就流出来了。 观灯和猜谜也是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很多民间戏曲里都有元宵观灯一类的节目,可见在以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娱乐活动。你可以自己找一段黄梅戏《夫妻观灯》来看看,里面例举了千奇百怪的灯,保证你笑的肚子疼。我记得好几年前,我们去朝阳公园看过花灯,不知你还有没有印象? 上元之夜居然也是男女青年约会的日子,欧阳修的词《生查子·元夕》是这么写的: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还有刚才那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的下阙是这样的: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两首词语句浅显,意境深远,非常地优美,你如果能把它翻译成英语,说给你们同学听就太好了,宣传中国文化随处都可以。 我查了些历史书,给你说说元宵节的来历和演变: 汉初“诸吕之乱”,大将周勃平乱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继位的汉文帝就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规定官家与民同乐,皇帝可以出宫游乐。所以,在后来的一些戏文里可以看到上元夜皇帝出宫观灯,闹出了诸如强抢民女之类的故事。 到东汉明帝时,郎中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顺便说一句,西天取经可不止玄奘一人,这个蔡郎中比“唐僧”早多了)。明帝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不仅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还令民间一律张灯,这便是元宵节观灯的起源,也是元宵节中佛教文化的背景(这个例子很充分的说明,在中国文化中的印度因素很多,只是后来我们忘了或不承认了)。古今中外的很多例子都表明,大量的社会习俗都是从官方,宗教等上层社会向民间流转的,在民间发扬光大,最终成为这个社会风俗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到了唐代,奉道教为国教,按照道教有上元、中元、下元的说法,这三元分别对应着天官大帝(尧)、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的生日。这个“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尧)的生日据说就是正月十五,于是元宵节又有了“上元节”这个名字,从此,元宵节便有了佛道两教的背景,算是修成正果。 从这个例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佛教确确实实给传统中国增添了很多汉代以前中国所没有的文化内涵,并且最终融合成蔚为大观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显然是历史的“正能量”(最近中国很流行的一个词)。而道教很明显是一种“傍大款”的行为,道教杂乱无章,思维混乱,它的上位(或称走红)主要靠编造了很多无聊的东西,比附到一些成熟的文化上面,借着李唐皇家的支持在民间传播,久而久之,得以坐大,让人感觉很历史很悠久很有道理,这种做法和现在网络上通过拼命地骂名人或顶名人得以走红是一个道理。 所以象道教这种多神崇拜真的只能甘居下流,不能高居庙堂,民间的信仰也只能是似是而非。而且道教对中国国民性的形成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试想一个宗教连里面的神仙都一天到晚在打架,怎么能要求信奉它的愚民们团结一致? 这是在说元宵节时想到的,你以后在读书的过程中这种细节不可不察。 有上元节就有中元节和下元节。 中元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又称“盂兰盆节”,它的来源也是佛教。佛教里有个故事叫“目莲救母”,大意是佛陀弟子目莲的母亲在地狱中受苦,目莲僧为救母亲出地狱,供养十万饿鬼(就是做十万饿鬼吃的饭),后来这一天就变成饿鬼回家的日子。慢慢地“盂兰盆节”和道教混合又称“中元节”。这是个典型的鬼节,主要的习俗流传到现在的就是放河灯,目地是给回家的饿鬼指路(不知是不是这些恶鬼都有铁掌水上漂的功夫)。我最早知道“盂兰盆节”是看民国时期的著名女作家,才女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书里对“盂兰盆节”和放河灯的习俗有很细致的描写。 感觉这两年中元节有复兴的趋势,不知是受万圣节的影响呢?还是商家想借鬼生财? 下元节是农历的十月十五,基本没什么影响了。 说了这么多传统的节日,干脆就一说到底吧。 中国的文明是一个农耕文明,在早年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时代,这种文明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准确的天象历法和物候农时,因为庄稼的种植和收获全赖准确的农时,一点也马虎不得,如果耽误了农时,影响了收成,全族人都只能饿死。你看过的那本描写大饥荒的书,里面就有很多例子是说因为大练钢铁或大修水利而导致了耽误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很多人因此只能活活饿死,这是最晚近的例子,何况几千年前的远古?所谓传统农业的靠天吃饭,就是这么地残酷无情。 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有“乃命曦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敬授人时”的说法,不管这是不是后人的比附,但汉民族在很早的时候就重视历法和节气,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游牧民族主导的基督教文明产生的节日的起源完全不同,西方节日大多是和宗教有关的人文纪念,而中国的节日大多和一年四季的时序转换(节气)有关,因为这种转换的日子正是农耕文明存在的关键时点,对先民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叫“芒种”,其实就是“忙种”,非常直白地告诉农民这个日子要忙着播种,其他什么都不能干,否则秋后只能饿肚子。所以有学者称中国的节日为“岁时”文明。 这种“岁时”的节日纪念在秦汉之前远没有后世那么丰富多彩的美食和风俗、典故和传说,有的只是恭恭敬敬,诚惶诚恐。对于古人来说,伴随着每一次的播种和收获,甚至是每年的第一次惊雷(惊蛰)或第一场春雨(雨水),都要匍匐在地,感谢上苍和祖宗的恩典,祭祀和驱傩等活动是少不了的,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有些奇怪甚至可笑的仪式,在当时人看来是最崇高的礼仪。所以,这时的节日与其说是一种喜庆活动,还不如说是一种原始的宗教活动。这种活动除了少部分文字记载外,基本已消失殆尽,我们现在只能从一些落后部落中保存下来的一些节日活动中看到汉民族童年时代的模糊影子。 当然和任何事物一样,节日这种仪式活动一旦建立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存在”,产生了自身的演变逻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节日开始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慢慢地从宗教活动变成了世俗活动,慢慢地从对大自然力量的顶礼膜拜变成了对人自身的去灾求福和安宴享乐。从历史上看,魏晋以后,汉民族正式形成,开始塑造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是这个庞大的重构的一个部分。于是虚虚实实的历史传说、形形色色的风俗礼仪、以及外来文化(主要是佛教)融合进了一个个“节日”,并且在岁月的长河中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说“节日”越滚越大,是指一些主要的节日而言,而一般性的节日则同样在岁月的长河中被不断地合并,淡化乃至消失。特别近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使得这个奠基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节日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消失,甚至有一些已经消失殆尽。 汉民族传统节日有近50个,我们现在还过的节日有:上元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除夕这寥寥九个,而这里所谓的“过”,大致也是享用一些美食而已。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是三个日期几乎挨着的节日,而且其风俗习惯也大致相同。现在我们只剩下清明节了,而上巳和寒食二节不论其传统还是习俗都已经融合进了清明节。 透过各种各样美好的传说,其实上巳节其实就是沐浴节(好像现在日本还保留着上巳节,内容也是女子的沐浴节)。春暖花开了,去郊外河里洗个澡,去去晦气。理由很简单,一个冬天不出门也不洗澡,脏死了,再不洗澡,就会得病了,所以古书上称之为“祓除畔浴”,当然顺带着踏青游春也是必然的。 不光MM们出游,孔门子弟也喜欢在上巳节出游,论语上说老夫子和他的弟子们“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既看了漂亮MM有唱了卡拉OK,不亦乐乎! 寒食节现在也没有了。我们如果去听评书东周列国志,或许还能听到关于重耳、介子推和寒食节起源的故事,说的声情并茂,引人入胜,只是不符合历史学和民俗学。其实寒食节和割肉的介子推一点关系也没有,任何一种古老的节日都是历史和习俗长期演变的过程,而且会有一个现代人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起源。据一些民国时期的民俗学家的考证,寒食节起源于一种奇怪的仪式叫“改火”,大意是这样的:远古先民时代,钻燧取火(更早的时候是靠捡取一些被雷击中着火的树枝取火),取火不易,所以火种一直是保留着的,经久不灭(就像我们小时候用的煤炉,晚上就把它封起来但不灭,第二天一通风就能用),这个火种要用一年。 在古人眼里,天上的大火星和人间的火,被想象为有着某种神秘关系。 这里我给你解释一下什么叫“大火星”:有一句诗叫“七月流火”,一般理解为天气热,其实这个火是天蝎座的一颗红色大星,这颗星按照中国古代对黄道天空的划分,属于“三垣二十八宿(xiu)”中的“心宿”,学名叫“心宿二”,小名叫“大火星”。而现代的九大行星中的火星在古代叫“荧惑”,古代有一种主凶的天象叫“荧惑守心”,这里我不给你展开讲了。 每年仲春时节,当大火星黄昏时节出现在东方时,先民就认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了,新年要有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仪式之一便是熄灭掉去年传下来的全部旧火,代之以重新钻燧取出的新火,作为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起点,这就叫作“改火”。火不是都一样吗?为什么要改火呢?因为在古人眼里人间的火与天上的火必须一致,既然天上的火每年来一次,那么人间的火也要每年更新一次,使人事与天象合一。 当时的有司专门派人来监督民众灭旧火换新火活动,《周礼·司烜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所谓“修火禁”,便是禁火,是监督大家将一切旧火全部熄灭,以表示过去的一年已经全部结束,以保证全民改用新火, 改火期间,一般三到七天,人们只能用准备好的熟食来度日,当然这些熟食肯定是冷的,故称为“寒食”。 后来随着历法的改变,改火这个隆重的仪式被废除了,寒食这一传统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一种民间习俗而继续存在,并且被填充进了很多新的内容,使得古老的习俗重新具有一种与时代相合的人文精神,介子推的故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 介子推的故事我给你讲过好多遍了,这里不在重复了。通俗一点说,寒食节和介子推的关系就像一个优秀的产品请来一个明星做代言人,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寒食节留下的食物很少,我们江南的青团子应该是一种,所以青团子一定要冷的吃,如果吃热的,就违反了寒食传统。 现在的清明节因为具备了国假的身份而身价倍增,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现在的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从传统上看,三个节日不仅日期相近,而且习俗相同,都是户外踏青扫墓,多做健身运动,而一些上巳节、寒食节所特有的习俗也已经融合进了清明习俗中去了。唯一我搞不清楚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现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用农历的日子,唯有清明节是用公历的四月五日?而不用传统的农历三月初三。 比介子推更有名的节日代言人是三闾大夫屈原,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他们两者又是如何“勾搭”到一起的呢? 端午节,端者,正也,始也,本为五月的第一个五日。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五”通“午”,故端五又即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所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据说端午之源应该是华夏上古殷商之时的“夏至节”。所谓夏至,字面上理解就是夏天到了极致,从北半球看,这一天太阳垂直照射的角度是最小的,阳光照射的也是最多的。所以,这段时间也是蛇虫并出,蚊蝇孳生的时间,白娘娘和小青青也是要现原形的,所以一般把五月称为“恶月”,把五日称为“恶日”,古人有给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起名叫“镇恶”的,比如东晋有一个大将军就叫王镇恶,郭靖郭大侠的大师傅叫柯镇恶,一般人都以为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柯大侠嫉恶如仇(确实也是这样),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柯大侠出生在端午这一天。 既然是“恶月”又“恶日”,那么除恶自然是最重要的事情,故禳解灾邪是端午节第一大主题,由此衍生了各种趋避恶晦的习俗,龙舟竞渡就和这个有关。 据民俗学家考证,当时住在南方长江流域水边的先民们,认为在这一天只要划着小船,顺江水而下,就能把当地的邪恶的东西送走,当地就能在一年里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身体健康。这样大家都要把邪恶送走,于是就拼命划船,后世的汉民族的传家宝之一的龙舟竞渡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起源。 吃粽子的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殷商之时以端午为新年的首日(你能想象大年初一是夏天吗?)。当时的人们用收获的新麦、新黍祭祀祖神,和后来的祭祀一样,这些祭品都归了参加祭祀的人。至于为什么要包成粽子状,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习俗如兰汤沐浴、佩戴香囊等大致也和禳灾去病有关。和寒食节的演变相仿佛,端午节后来也慢慢地开始变得文化起来,只不过因为端午节遍布南方水网地区,各地的代言人也不相同。楚地人(现湖南湖北)自然是把当地的名人屈原当成了端午最好的代言人,而吴地(江苏南部)就选了伍子胥,而越地(浙江北部)选了一个女孩叫曹娥。显然这时端午节还没有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品牌,处于各地方你争我夺阶段。而一旦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那就是屈原一家独尊了(屈原的故事也不用在讲了),我想这应该是统一帝国形成以后的事情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实在太丰富,我想在一封信里给你全部说完,确也勉为其难。所以这里讲的真是挂一漏万,好在这方面的资料很多,你如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找,如有不明白,我们继续讨论。 祝期末考试一切顺利。 老爸 2013/2/24 元宵节晚
[登录后评论]
-
这位老爸真的是太优秀了,南瓜妈 南瓜爸是学者吗?很有文化 女儿能进入名校自然的事情
-
写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