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renceville南瓜妈 2013-04-28 16:34:09

父女两地书之给女儿的信(选七)

女儿:

你好。
今天是三月五日,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关于学雷锋和不学雷锋现在基本上在网上进行,而且热火朝天,我觉得这样很好,比真的去扶老奶奶过马路要有意义的多。
这两天在看你带回来的那本《张家旧事》,读来感慨颇多,加上前段时间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感觉这批民国时期的才女真是非同凡响,周游世界,学贯中西,不论是文章中还是老照片上,一字一句,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大家风范。就是到了晚年,那种精神、那种气度,那一份恬静,那一抹风流,那一种洞穿一切的淡泊,也让人高山仰止,用流行语叫“膜拜”,远非现在的一些花瓶能比。
我想这完全得益于当年她们家庭那种既严谨又开放的教育理念。她们的父辈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所生活的年代尽管“欧风美雨”来临,但大体还是一个传统的封闭社会,对于女孩子的教育大致还停留在“无才便是德”的层面。在这种大环境下,她们的的父辈并没有囿于环境的束缚,也没有把自己熟悉的东西在灌输给她们,而是勇敢地接受了新思想的挑战(这在当时确实是挑战),为自己的女儿设计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最终使那些女孩青史留名。
那些父辈们似乎隐隐地看到了未来的中国将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似乎找到了让他们的女儿在未来荆棘遍地的社会安身立命,出淤泥而不染的方法。他们让自己的女儿接触当时国内最新的教育,又让她们走出去,放眼世界;他们让自己的女儿形成自己对人生、事业和家庭的看法,让她们一直保持一颗“童心”;让她们在“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之间做到最好的平衡,让她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然最了不起的还是让她们每个人都长命百岁。
几为“完人”。
掩卷长思,想想这些百年前先贤们的教育理念,再看看现在一些教育家和一些家长的观点,真有时光逆转之感,不知道谁是古人,谁是今人,谁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谁又生活在“地球村”的今天,今夕何夕!
举个例子,好像最近几年每逢美国人过感恩节时,总有一些国人叫嚷着要过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要让孩子感谢父母,要对父母感恩戴德,要喝水不忘挖井人云云,而且还信誓旦旦的翻出了发霉的《孝经》:看看我们有二十四孝,那时世风多么地淳朴,而现代社会道德衰落,全是因为把祖宗的孝道给抛弃了。更有甚者,建议官方立马建立中国式的感恩节,地位要不亚于春节、元旦、国庆、中秋等等等等。
好吧,既然孝道是我们的国粹之一,我给你说说中国的孝道吧,说完了,你就会知道中国的孝是什么以及是否要设立中国的感恩节了。
大概从封建时代开端的西周开始,孝道就出现了。最早的孝其实是一种政治制度,或者称为是政治权力(不是权利)。当时的西周实行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简单点说吧,有兄弟三人,老大继承父亲的王位,做了周天子,尽管理论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他直接管理的地方叫“王畿”,在血缘宗法制度下,他这一支称为“大宗”。老二老三被分封为诸侯,各自有自己的封地,称为“小宗”,各个“小宗”在自己封地的情况以此类推,我不给你展开了,以后在给你讲西周历史的时候再说。
这三兄弟尽管名分上有些差异,但在各自的领地“王畿”和“封国”之内都是绝对的领袖,都能说一不二,在富裕的程度上也差不多,甚至有些诸侯比天子还富。但有一样权力是周天子独有而诸侯无论任何也没有的,那就是祭祀祖先。在西周宗法社会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国家的大事就是两件,一是打仗,二是祭祀。周代的祭祀和商代又不一样,商代是“不问苍生问鬼神”,流行鬼神崇拜,技术上是烧乌龟壳占卜(甲骨文就是这样留下来的),而西周流行人文主义,盛行祖先崇拜,祭祀先祖是维系族群乃至后来的国家的重要手段。还是这三兄弟,对于他们死去的老爹,如果想要尽尽孝道,那么只有“大宗”老大才能祭祀,或者说才有祭祀的权力,而老二老三作为“小宗”在自己的封地是不能祭祀他们的死鬼老爹的,否则,就是叛逆,就是大逆不道,或者用一个标准的儒学术语叫“非礼”,然后就会有王师泰山压顶。(关于“非礼”的问题以后我会详细给你说,特别有意思。)
那么老二老三要是也想祭祀他们老爹怎么办呢?很简单,在他们大哥周天子的带领下,一起祭祀,一起去尽孝道,也就是说,他们只有在周天子(理论上是他们的族长)带领下(或监督下)才可以去孝,否则连尽孝的资格也没有,这就是礼法规定的孝,也是我们现在好多新新儒家(如穿丝袜的于丹老师)所津津乐道的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特点。
这就很清楚了,从宗法制度上说,以祭祀为代表的孝道是维系家族团结的手段,从政治上说,孝道也是周天子控制诸侯的手段。如果哪个诸侯不听天子的,那么要教训他很简单,不让他参加祭祀祖先的活动,不让他尽孝,也就是等于把他开除出家族,那么这个诸侯一定会落到众叛亲离的地步,就象中世纪被教皇开除出教门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一样,只能认罪,别无他法。所以在整个封建时期,孝道就像一根绳索一样套在每个人的头上,让他们动弹不得。
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中国之所以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们中国人民津津乐道了两千年的所谓孝道的起源。
后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王权兴起,中国从封建制度走向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这一统就是两千多年。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说还有封建残余,其实已经很少了,几乎没有了,但如果说还有专制主义,那就不是残余的问题了。
还是说孝道。按理说和血缘宗法制度相联系的孝道应该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而消失了,其实没有完全消失,在帝制时期,被帝王将相改肆意扭曲,无良文人涂脂抹粉的所谓孝道,更是成了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道枷锁,在我看来与“政权、族权、父权和神权”相等同。
专制时代的孝道说到底,就是忠道。也就是那些我们熟悉的“在家做孝子,出门做忠臣”,“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等等深入中国人民骨髓的习语的真实含义。这些东西看似在表彰孝,其实在宣扬忠,孝的逻辑结果在忠,忠的落脚点在孝,做孝子是为了做忠臣,一个人如果在家是孝子,那么做官就很有可能是忠臣,同样,一个人在家连老爸老妈都不孝,那么对皇帝的忠诚也是值得怀疑的。而“忠孝不两全”的结果一定是为国尽忠而不是在家尽孝,所有中国的通俗文学里和此有关的故事无一例外,试想岳飞要是回家陪他妈,能成为民族英雄吗?千万别说那些人是出于爱国主义的原因,在专制帝国时期,在“朕即天下”的时代,根本没有现代代议制政治体制下的爱国主义,所谓爱国也就是忠君。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专制时期历朝历代的帝王们会那样不遗余力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孝道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帝制时期《孝经》会被提高到和《论语》同等地位的原因。
据说还有一部《忠经》,我没有看过,估计是一些所谓忠君爱国的大杂烩。《二十四孝》倒是翻过,里面那些变态恐怖的故事就不用多说了,你只要百度一下,就能看到那些令人作呕的被历朝历代被旌表的孝子贤孙,我建议你把这些故事讲给你们那些同学听听,告诉他们,这些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影响深远,至今阴魂不散。
我想现在哪怕就是最强调要子女孝顺的父母也不会让孩子去学习那些二十四孝的,比如郭巨埋子之类。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讲究孝道要讲究到如此丧心病狂的程度,就算是要天底下的大小奴才们都为国尽忠,都做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也不至于如此变态,大不了就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或者干脆就是“头掉了碗大的疤瘌,二十年后又是条好汉”,到也显得豪气冲天。
不知道我们的文化出了什么毛病,或许这和宋代以后理学的兴起有关,理学讲究修身,提倡道德楷模,而道德的特点是越来越严厉,不论对己还是对人(看看雷锋就知道了),所以人们的道德赞歌的调子会越唱越高,非变态不足以言忠言孝。
讲到这儿你会明白了,如果现在要是官方设立一个中国式的感恩节,会是个什么样的东东。
我一直认为,所谓的孝,如果说是因为血缘的缘故而导致的亲子之间的一种更密切的关系的话,那么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无需也无法进行更多的修饰,而且全世界的人类在量化的孝上应该多差不多的。如果去刻意地拔高,刻意地装饰以至于显得与众不同,那就和自然状态下的孝无关,而且在道德上看一定是非常无耻的。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还可以和你说很多,但太复杂了怕你接受不了,还是循序渐进为好。
既然说了孝道和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干脆就完整的说一下国学和儒家文化的一些问题,当然这是下一封信的内容了。
祝好。
老爸
2013/3/5 学雷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