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Fall编辑部 2015-10-22 07:12:17

在异乡 做自己 | 15Fall故事分享

相信有不少高申党已经认识我,但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我叫Claire,15fall,在康州的寄宿女校Miss Porter's School读书。开学之后不但察觉了很多新鲜的东西,而且在生活和精神上也学习到了不少。我就在心态和交往的其中一个方面讲讲我的经历和体会。

之前就读过一些文章以及一些在美国读书的同学的谈话,里面都不少会提到"不要总是和中国人一起玩,要多去和美国人交流,不要让别人觉得中国人扎堆然后瞧不起中国人"或是"不管在哪里都有潜在的种族歧视和竞争"之类的观点。也许是这些现象在北美看起来挺普遍,所以似乎也在不同人的心里种下了担忧的种子——去了美国会不会出现在自己身上也出现这种情况?万一别人针对自己的国家就事论事怎么办?如果真的出现了种族歧视怎么办?自己在美国高中还会像想象中一样过得顺利而愉快吗?
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想说:别人对你多余的看法并不重要。就算情况很严重,你可以觉得受伤,可以和你信任的人们诉说,但最重要的,不是永远沉浸在这种消极的状态,而是勇敢地站起来,让别人看到你的力量,因为是你才让所有人改观。用行动告诉他们:是你错了,你不该这么看我。
我去年在瑞士的一个寄宿学校读过一段时间的书。在分班考试的时候,我考进了English Advanced Level。然而在这个班里只有我一个亚洲人。虽然课堂非常有趣,还经常有trip去大学做实验或是去博物馆,但长期没有相同背景的同学一起渐渐让我开始觉得有些不适应,就像是失去了些许依靠。大量的欧洲人聚集在一起玩,我竟隐隐约约也产生了"这个学校有种族歧视"的想法。
在我逐渐变得难过与消沉的过程中,学校的总负责老师找到了我。他说了一番话令我终生难忘,这份教导也是我能够在美国高中读书很快就能适应的很重要的原因。
"If you are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 why don't you stand up and strive for your own power?"
记得来到Miss Porter's的第二周,全校的同学看了一个关于种族的纪录片。纪录片讲述的关于来自不同背景的美国人在一起和不同种族的人交流的感想。有冲突,有刺激,但都归根结底在彼此的逐渐了解与交流中释怀。
这个纪录片的题材自然而然地让我联想到了我在瑞士读书的经历。我和那里的同学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过互不理解,但现在的我已经不害怕了。而且在Miss Porter's这样友好和互相帮助的环境里,我更有勇气去站起来,自信地去面对各种挑战——学业也好,体育也好,社交也好。
上周末和其中一个美国室友深夜聊天。她问我:"在这个中国人最多只有20个的学校,你会觉得不适应,会很想家吗?" 我说:"会想家,但适应倒是很适应,毕竟我以前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很喜欢MPS,能认识你们真的很幸福。"
她坐起身来,很认真地跟我说:"在认识你之前,我觉得中国人都挺死板的,只是按照规则办事。但是你不一样......在我们这个其他三个都是美国人的四人间里,你很快就和我们玩在了一起,而且还经常和我们分享,互相关心。而且你和你的其他中国朋友们在课堂上很积极的发言打破了我们'中国人比较害羞,什么都不敢做'的认知。
"中国不愧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我愣住了。以前的我也以为和美国人再要好由于国籍的问题可能还是会有一点敌意,但是我在她眼里看到的只有认真。"我当时听说有一个中国室友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这样可以了解世界上一个大国的文化了。"她又笑着补充道。
有这样的室友何尝不会感觉幸运。
在美国排在很前面的高中里,中国人的数量绝对是受到控制的,于是我们就成了minority。但正是因为作为少数,我们更要去积极学习其他人的长处,然后充分表现自己,积极融入你所处的环境里。再提一点,就算在中国人比较多的地方,经常扎堆固然不好,但有时候能和说母语的人一起在异国他乡还是会有归属感的。在时间的推移中,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成长中,不用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就算他们不喜欢你和你的背景又怎么样?渐渐总会有真正欣赏你的人站在你的身旁,无关国家,无关种族,无关文化背景。
转过头去,我对室友说:"我们会让你看到中国人真正独特的一面的。"
时代在进步,人类社会的认知也何尝不是。也许在这种diversity里,每一个人在小心翼翼中逐渐了解了彼此,消除彼此的误会,然后在和平的环境里创造出令人憧憬的未来。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5Fall编辑部是一群申请美国高中的学生共同创立的帐号,旨在分享高申之路历程、分享经验、交流日常。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editdepart15fall@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