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ger Gao 2013-05-30 10:46:07

这么小出国到底好不好?

【观念】

出国,这一直都是一件很受争议的事儿,尤其在中国的学校,永远都会弄得满城风雨。
听到这种事儿,有人开始四处打探,有人积极参加到传播小道消息的行列,还有人会骂爹骂娘、去看这孩子的父母是不是贪官。中国的教育体制如此残酷,再加上出国圈子本来就鱼龙混杂,大体的环境让我觉得这些心态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觉得在这件事上,国人还是少了一些理智的分析。
出国这件事儿大概有几派:有的人是家里有钱,孩子从小上国际学校,护照的封皮都不是天安门国徽,压根就没有考虑过日后的中高考找工作;还有的人或许限于家庭条件等因素,很坚决地说不出国。但大多人都持着一个模糊的观念,就是大学或者研究生再出国。
我也不知道人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大学再出去是因为什么,家庭条件只能供四年?舍不得孩子?怕孩子融入不好?我觉得主要的一个因素,还是很多人对出国这件事儿没有理性研究过。
比如其实我一直以来也都是“大学出国”这个观念的追随者,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道还有能出国上高中这条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初一听到“高申”这条路后如此坚定地决定高中出国的一个原因。
大多数人或许都觉得高中孩子还是太小,并且再加上大多数的出国机构都是在宣传申请大学这一方面,对高中出国的了解几近没有,所以才“随大流”,天天嚷嚷着要让孩子在大学的时候出去。
但我就在想,中国这么多学生,都要大学时出去,又有几个能上最最顶尖的大学?哈佛耶鲁一年在中国招几个?所以未来大学留学也会慢慢地像小升初一样拥挤不堪。
好玩儿的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极其有信心,觉得孩子在国内初中高中混完8年就立刻能上美国学校,而且是美国的好学校。这个逻辑岂不是很逗?
更加可笑的是另一个观点,国人现在越来越觉得出国不是一件难事儿:或许是因为国外录取不是看排名,而是看面试,看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所以家长们都不让孩子努力了、不让孩子读书了,整个高中三年孩子就是在课外搞搞学生会之类的活动,最后跟人面试的时候也是讲这些用家长的钱和虚荣心堆起来的晚宴和聚会。
我只能说这样的高中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去高考。至于我们说的“国际班”,那或许一个骗人的玩意儿吧。试问一个国际班的学生一年读几本书?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与其高中在备战高考的题海中或是国际班的纸醉金迷里度过,还不如出国去上高中。
【爱莲说】
人们觉得准备出国是一个容易并且堕落的事儿,而且在国外的生活很容易。我觉得这个观点一部分是对的,因为确实我从很多“高申党”的身上看不出什么值得我敬佩的精神,比如毅力。但这个世界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好孩子,比如今年SPS在北京录的另一个女孩,她SSAT 99%并且读书无数;又比如说我,可能有人觉得我有点厚脸皮了。我觉得那个女孩、我、还有很多真正努力的人仍然是存在的,并且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证明——“走出国这条路的并不只有富二代和痞子”。
我在新东方上课的时候,坐着的经常是穿金戴银且不听讲的大小姐,一出大门就有男孩把她领上豪车。但我觉得他们没有影响我,也影响不了我。我只是在我自己的这条路上慢慢地、坚定地走着,这也足够了。很多人说不想高中出国是因为怕遇到品质不好的孩子,或是一个人出去容易被美国“自由”世界里不好的东西所污染,但其实重要的还是自己。
一定让自己努力成为一朵莲花。
【香蕉人】
前一阵白岩松来了一趟我们学校,在发表了一堆很圆滑的观点之后又提到了出国这件事儿,他说:“我不希望孩子太早出国,至少要到大学毕业之后吧,免得成为香蕉人。”他的观点我暂且不评论。
我很喜欢和身边的老师聊天,从班主任到副科老师再到学生处,和这些老师聊天让我受益匪浅。但提到出国这个问题,老师们虽然支持,但很多都抱着“这么小出去不好”的观点。
从白岩松到我的老师们,我觉得他们的观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某种程度上说很对,只不过我们要细细分析。
初一时我们举行过一次辩论会,辩题就是“高中出国好不好”,辩论会嘛,就肯定要有辩论的方法和技巧,这时候人们也不太关心自己言论的理智与否了。结果是我们正方输了。反方的观点主要是——“这么小,我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对于这点我一直都找不到好的论据去反驳,也成为了那次辩论会最大的遗憾。有意思的是,反方提出这个观点的正是那个启发了我出国的男孩。
现在,经历了整个高申过程,我对这件事儿又有了自己新的看法。
对于白岩松口中说的“香蕉人”,我觉得我想成为都不可能。香蕉人是指那些(夸张地说)连中国话都说不利落的人,像骆家辉那样的。但像我这样的,老北京的儿话音用得比谁都熟,以后出了国抄起电话给父母打电话也都是“哥们儿,怎么样啊”,怎么可能成为大舌头的“香蕉人”?
这是从表象来看这个问题。深层看,出了国就是要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但并不代表着我们会丢失掉作为中国人的那个角度。出国后接触的书籍和观点更多了,多问一问外国人是怎么理解中国的,多看一看外国人是怎样生活的,多想一想世界原来是这样子的,多聊一聊问题原来还可以这样思考的,这才是最大的收获。且不说到了SPS这样的顶尖学校后所背负的学术压力等等,就凭着人家学校的国际生——来自各个国家的优秀学生,我觉得也是值得去跟人聊聊的。上一届的实验中学校友、也是现在SPS九年级的一个大哥曾经讲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你在中国学校穿唐装,老师会让你回家换校服去;但你在美国学校穿唐装,人家会给你鼓掌,说你重视本国文化。”我想,这就是问题的根本——现在的教育制度一方面以不平衡的心态说那些去国外的孩子可能从此成为香蕉人,但一方面,又不会给孩子们提供真正“中国文化”的教育。在我所接触的美国学校中,每一所都强调多元化,都强调对学生文化背景的尊重和弘扬,所以,我只想说,担心我成为香蕉人,也许是杞人忧天了。
但确实,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方面,我需要自我反省。爸爸每天上学路上都会跟我讲要好好到学校背古文,他说现在我的古文功底太差,而且字儿写得太烂。他还说现在像马英九这样的一些台湾领导人,虽是留美归来,但毛笔字写得都很好看,古文方面也不差,值得大陆人学习。比起清末那批小留学生们,或许我们现在欠缺的就是文化上的东西。
我觉得,文化这个东西是要自己去努力的,视角也是需要自己去感悟的,不是说去一个地方、或者不去一个地方,就能够左右的。在中国也好,外国也好,只要自己有着那颗希望探求中国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就一定不会成为香蕉人。
【适合与否】
我觉得判定出国好坏还取决于个人。
拿我来说,我早就说过我因何萌生了出国的想法,是因为我觉得在中国这所学校里不快乐,只学到了很少我真正热爱的东西;此外,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开放且强大的国家,我就是要过去学知识然后回来帮助我的国家。这两个理由对我来说已经很充分了。我觉得我自己有能力、并且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和探索、想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我才出国;但要是有的孩子根本不喜欢国外的教育方式,或是在国内能学得更好,那完全可以不出国。这是件因人而异的事儿。
最最令我感到可笑的是,一帮人,都是要出国的,只不过有的高中走、有的大学走,但是有些人非要去批判那些早出国的。其实我们可以把“国”字换成“锅”字——一锅菜,都是要出锅的,只不过有的炒时间短了不会熟,有的炒时间长了反而会老,这和锅的好坏没关系,和炒菜的人也没关系,只和这锅里的材料有关系。我们都应该清楚自己是哪棵菜。
我觉得,家长们应该多想想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哪种教育方式,并让孩子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学习方式。有人光告诉孩子:“要过自己所爱的生活”,但却不能履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未来又怎么可能达到真正的思想?或许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各方面总是被限制的一个因素吧。
大家大可放平心态,慢慢来,都会出锅的,多炒会儿、少炒会儿,又怎样呢?
【煎熬】
我觉得我上一段话的最后一句话很找抽——“多炒会儿又何妨?”——大家会骂我,你是跑了,我们孩子还要中考呢!其实通过这件事儿又可以看出我们对国外生活了解不够,缺乏理性分析。
我在华盛顿附近的Episcopal High School参观校园时,一个白人男孩领着我们走。整个校园虽不是很大,但或许因为是冬天,整个校园都突出着一个“白”字。我走了20分钟,没有见到一个黑人或是亚洲人,全是“白”人。或许我唯一见到的就是一个远处的黑人的背影。对于现今有的美国学校“80个国际生70个都是中国人”的现象,这所学校简直就是个福地。亚洲人少、再加上离华盛顿近,这所学校我很喜欢。但我如此想去这所学校并不是因为它华人少,而是因为白人多。
这所学校的白人不太友好,因为没人对我们说Hi,带我们参观的白人男孩从头到尾也没露过笑容。这让我不爽的同时又很开心。我想,若是我来到这个学校,八成会受到歧视,而我接下来四年的任务就是运用我的智慧去消除歧视,赢得他们的尊重。在这帮白人里想达到这个目标会很难,但我要是真的做到了,就会彻底改变我的人生。
我的思路或许和大家有些不一样,我祈祷上帝赐给我更多的磨难,我觉得这就是像在打游戏一样,受磨难的时候很难受很痛苦,但痛得同时就是在给自己攒分,当分数够了我就可以晋级,最终通关。当我把磨难“游戏化”之后,我反而更加渴望磨难、痛苦,因为它们能给我更大的喜悦。这个心态的转变还源自于我在Stevenson School面试的前一个晚上,并最终在领到Deerfield录取通知时发挥作用,这是后话,先卖个关子。
从Episcopal这件事儿上看,我就知道在美国的生活会有很多不如意。中介也好、学生也罢,他们会看到、或强调出国的阳光面——老师关心你、课外活动丰富、没有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但我觉得去美国的苦难更多是心灵和精神上的。这种心灵和精神的痛苦,表面来看没有中考、高考天天做题痛苦,但实际远痛于中考高考。人远在异乡的绝望、孤独、迷茫,难道不比靠在父母身边做题可怕?难道有人自杀只是因为数学没及格?还是我们都忽略的其他藏在分数背后的因素?
爸爸很严肃地跟我讲,他是把我“扔到”美国去了。确实,到时候我会是一个人,虽然科技发达但毕竟父母不在身边。我不会交到很多朋友,因为SPS那种学校里的孩子都各有各的思想,他们也许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深入你的心灵和你成为知己。这种态度或许悲观,但我完全可以预感到,那是个比魔鬼训练营还魔鬼训练营的地方——他们让你好吃、好住、好学,但同时又让你的心灵极度孤苦。阿兰德波顿说,人的个性的消融从两个方面——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个性的消融,和存在于孤独寂寞之中的个性的消融。我们生活无非就是要试图去掌握这二者的平衡,或者尽力让自己的个性不被消融。到了美国之后,这个平衡就要由我们自己来把握了。
大家说出国是享福,这是对的,因为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了、不用吃危险食品了;但同时,在异国他乡的那些内心深处的苦楚与乡愁,或许绝不是李白他们的几首思乡诗就可以概括的,也不是留在国内的人所能理解的。
爸爸把我“扔”出去了,他说要练练我,要让我成为一个男人。他说等我把SPS的苦都吃完了,慢慢地视野才能更开阔,面对未来人生的磨难才能更淡然。同时他又批评我,说我没资格去抱怨,因为我能得到现在这些东西已经是太好太好了,天时、地利、人和。我知道既然出去了,就不能负了爸爸,也不能负了“我是个男人”这件事儿,我是严肃的。
【结语】
出去也好,不出去也好,人生的路很长,重要的在于选对自己要的。不是说因为所有人都大学出国,大学出国就一定好,当然也不是说高中出去就好,或是留在国内就一定没前途等等。
很多体育广告都能引人深思——凡事无绝对——在这件事儿上要辩证地看,而且要有平衡的心态和视角。
对于什么时候或是该不该出国,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小看法。新东方给自己的中介起了个名字叫“前途出国”,前途出国前途出国,说白了重点还是“前途”二字。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奋斗,又何必那么较真?反过来,这篇文章从下午写到晚上,写到最后我倒要问我自己一个问题,留给我自己日后思考:“出不出国、在哪个十字路口做选择、走哪条路…….这等等等等,又真的那么重要、那么需要较真儿吗?”

  • 回答于2013-05-30
    多想想出国后遇到的困难,这样的决定才会是不后悔的决定。
  • 回答于2013-06-02
    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可怜中国孩子心。
  • 回答于2013-06-03
    其实出国只不过是人生中遇到的众多挑战中其中一个较大的而已!不出国就一定能成才?出国了就一定能一好百好?所以,我赞同文章这位同学的观点,与其做一个井底之蛙,不如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和自己应对多变的世界的能力。别说自己太小,今天你没出国回避了那个挑战,将来在国内还是会遇到的。
  • 回答于2014-02-25
    每个家庭每位孩子都是独特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文章有独特的见解!
  • 回答于2015-01-12
    出国或不出国读书,都是一种人生之路,要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而不是盲从跟风。做出选择,无论是风景独好,还是艰难困苦,都要坚定的走,边走边看,边走边思考。还要常常回望来路,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