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城 2013-06-08 10:08:00

九年级随堂阅读一览

一个学生在Lawrenceville的读书量是很大的:不算上那么一本填满了火星语的生物书,和一张张渴望被吞噬咀嚼的历史纸页,一年下来,我们还要跟着英语课的进度读各式各样的小说、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诗歌等等。同时,很多学生也选择在忙碌之中静下心来,好好读上几本课外书。下面是我这一年在学校里跟着英语课赏读的所有书目以及我对这些书的理解。

第一,Monkey: Monkey是我们秋天在读完一系列诗和短篇说理解之后读的第一本书。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无数英文译本中的一种,这本算是翻译得比较精准的。以孙悟空的名字“猴子(Monkey)”为名,这本书主要线索就从孙悟空开始讲起,通过孙悟空的一举一动塑造了猴子叛逆的性格。虽然我们没有读完,只读了开头一半,但它的主题恰好对应了我们历史课上正在学的中国历史,让很多美国同学在学习中国历史的同时也感受了深厚的中国文学的熏陶。对于我来说,再读一遍西游记对我的进步不仅仅停留在品品英文版本练习英语,更在于从中我了解了西方人是怎么解析中国文化的,怎么看孙悟空这个角色的。课上有一个小插曲,是关于我与我们英语老师对孙悟空的名字“悟空”的不同理解。悟空在英文中翻译成aware of vacuity,我们大家都知道,悟空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排行“悟”,空则是因为在佛教中“空就是道,道即是空”。菩提祖师希望悟空能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看破红尘。然而Dr. Williams(英语老师) 认为这个名字很有讽刺性,因为猴子不理解任何东西,很是愚蠢自大。Vacuity是空虚空白的意思,aware of vacuity则是察觉空虚,也就是不理解人世道理。我因为从小接触西游记,光电视就看过数不胜数遍。可能是六小龄童演技渗透人心的原因,我印象中的孙悟空一直是机智,可爱,活泼好动,惩奸除恶的,从来没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孙悟空嚣张跋扈、桀骜不训的本质。虽然他的性格很叛逆,但我不认为他的名字有任何讽刺性,我记得菩提祖师在开始的时候对悟空还是很喜爱的。抱着学校鼓励的探究到底的心情(当然我也想为悟空大哥在美国人面前挣个面子),我找了很多资料解释悟空的名字,替悟空解了冤,第二天课上和老师还有全班同学分享。
第二,The Murder of Julius Caesar: 简称Julius Caesar(尤利乌斯·凯撒),是莎士比亚以古罗马历史作为背景的几篇经典创作之一。因各个英语老师的喜好不同,有些九年级学生读的是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剧本,凯撒大帝虽然结局很悲,但不属于四大悲剧之一,而是属于历史剧,创作源自于真实的古罗马人物凯撒。莎士比亚的作品很难读,对于美国人来讲也很难理解,肯定需要老师的引导。很多美国同学在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时候会用到一个网站叫做Sparknotes,这个网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很有用。不光是阅读莎士比亚,在读别的小说的时候也可以参考Sparknotes来提高理解能力。要注意的是, 不要用sparknotes或者网上的任何工具来辅助写论文,因为老师鼓励我们用原创思想写作文。我们冬季期末考试的论文就是关于这本书里面的一个主角Brutus,他带领着谋反者们刺杀了凯撒大帝,自己的结局也很悲惨。我选择的主题是Brutus没有充分的理由杀凯撒大帝,因为他被Cassius的阴谋蒙蔽了双眼,没有看透当时的政治局面也没有认清谁真正爱民。
在阅读的时候,我建议大家要多做笔记。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刚开始我也不太习惯,记得笔记也不是很多。但是,到要写论文的时候,笔记起了很大的作用,帮你寻找证据和定位内容。所以你是更希望看到书里一个字也没有要从头读一遍呢,还是当初勾勾画画读的时候累一点,但写起来更轻松容易呢?
第三,Malgudi days: 这本书的作者是印度著名作家R.K. Narayan。该书塑造了一个虚构的印度小镇,书里每篇小故事都和Malgudi小镇息息相关。故事里面的人物虽然都不起眼,都是镇上一个个普通小人物,但他们的旅程和经历反映了作者对印度文化独特的看法,让人读着欲罢不能。我们是从这本书中抽了几篇故事读的,比如像“An astrologer’s day”和“The blind dog”。因为这个学期英语课主要的训练方式之一就是精读短文,读这些故事也正好让我们锻炼了分析,理解,找证据的能力。尤其是当你提出一个观点时,不仅要有思想,还要有确凿的证据支持你的理由。这一年来我在人文课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任何时候证据说明一切。我想这也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你光说没用,在harkness discussion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不是你说几句话就可以把别人说服的,只有强大的证据才能证明你的理由是合理的、有说服力的。
第四, Bible: Dr. Williams认为九年级学生一定要读Bible(圣经),不用读完全本,但至少要精读其中的一部分,对圣经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我们选择读的是“Genesis”和“Gospel: According to Luke”这两篇。Genesis是圣经旧约里的第一篇创世记。很有趣的是,Genesis里面的创始上帝Lord God和其他篇里面的God性格很不相同。我们就以这个主题,写过一篇Lord God性格的文章。圣经不是一本单一作者的书,是经过十几世纪好多作者共同创作的。因为它的内容不全来自于一个作者或者一个时代的作者们,所以很多故事都有出入,甚至连宗教的起源都来源于四条主线。Lord God的故事也就是其中的一个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是路加福音,讲的是耶稣传教的故事。很多人把新约中的福音理解成耶稣的传记,然而这不是,因为仔细一想,福音中并没有介绍耶稣有没有妻子和孩子,并没有讲他的童年历程。这是一本记载耶稣和他的门人四处传教救死扶伤的历程的故事。我们对比了耶稣和Lord God的性格的不同点,分析了两篇圣经对西方文化不同的影响。
第五,The Ramayana: 罗摩衍那,是印度著名的两大史诗之一,在文学界地位等同于欧洲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我们读的是R.K. Narayan 翻译的英文缩略版小说。这个作者的英语能力特别强,再加上他本身是印度人,有深厚的印度文化的基础,所以翻译的作品很贴近原著。书中的主人公Rama是一个完美的王子,就是连三岁小孩子都希望长大成为他那样顶天立地,有责任心,武功高强的大英雄。Rama离开家14年,经历了种种艰辛的磨难,拯救了他的妻子和朋友,代替父亲履行了诺言。但是在结尾处,Rama对妻子的不信任让大家大吃一惊,感悟到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完美,就连Rama这样的英雄都会犯错误。在剖析Rama性格的时候,老师就提醒我们要注意Rama的各个方面,说过的话和接触过的人,有的时候这些例子可以从侧面来反映一个人多变的性格。
第六,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麦田守望者这本书在美国家喻户晓,其倍受争议性让社会有一度禁止中学生们读。但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为每个高中生的必读书之一。麦田守望者真的是我最喜欢的书,我的很多朋友在去年暑假读第一遍的时候都极其不喜欢里面的主角Holden Caulfield,觉得他是一个用愤世嫉俗的眼光评论身边一切的人。我喜欢Holden是因为我认为他的很多想法都是有道理的。他对金钱有独特的见解,而且他经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对比他社会地位低的人们产生怜悯之心。Holden也不喜欢做作的人和事,他总是觉得身边的人们(包括他的父母)都很假,真正具有“纯真之心”的还是孩子们。我最欣赏Holden的梦想,他想做一位孩子们的守望者,在广阔无垠的麦田上看着孩子们玩耍打闹,他的使命则是保证孩子们不摔下悬崖,因为悬崖的那边是大人们的世界。Holden的理想世界是和自己相处舒服的人开车到Vermont的山上,不管世俗的一切,没有了体育校队男生们的成帮结队,没有了天主教徒们的无聊争议,只是过着桃花源般的生活。这种理想境界曾经一度在美国社会上被大家讨论它的可行性,也有很多人学着归隐田园,不问世事。
我们最后的期末大考是一篇即兴作文,其中可选的一个话题就是分析Holden的叛逆是否成功。我说的是不成功,因为Holden不成熟的一点在于他没有意识到他的想法在他的社会上显得很幼稚,是不会有人支持他的。Holden的家庭背景也很好,但他拒绝走父母给他选择的那条道路,他的想法和普通人一点都不一样。然而,他对他妹妹很是念念不舍,以及他虽然痛恨物质主义但却仍然对物质存有依赖,这些都会让他难以远离红尘。我推荐大家在高一之前的暑假读这本书,因为在读完后多多少少会受些启发,对未来的人生会有一种多样性的理解。
除了这些书以外,我们这一年在老师的指导下还读了很多诗歌和短篇小说,例如诗歌“Where I am from,you bring out the Dominican in me”,小说“the Chins, Burt Osborne, Reunion, An astrologer’s day, the blind dog”。阅读这些书对我这样一个外籍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通过这一年的英语课,我不仅写作和阅读能力提高很大,更重要的是对西方古典以及现代文学的理解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后,我推荐大家在去美国之前试读一下莎士比亚的作品,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可以多熟悉莎翁的写作风格,因为莎翁的作品是美国每一所高中的英语课必读作品。阅读的时候要多记笔记,徐特立先生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事实也证明了多动笔墨有利无害,享受辛苦种下的果子的人最后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