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源源妈 2016-02-12 14:51:11

美高家长第二年的感想

飞机持续延误,在炎热的午后,在一家不知名的西双版纳三星级宾馆里,请允许我继续絮叨。

其实无论当妈的在朋友圈里的状态是怎样的,她的小心肝一定有一半,是与处于另一个时差里的,用着不同日历本的孩子一起跳动:她今天周末了吗?她申请文书完成否?她的历史作业是否做完?她给校报投稿的文章做好调查了吗?
回忆我离开家即将赴机场前的几分钟,心神还在她春假的辅导班安排上,即便是还有几分钟预定的车就要到来,也不忘把几套试题和答案存入有道云,另几套试题和答案托付给同样要培训的妈妈朋友。
即使人在西双版纳与孔雀照相,脑子里还在想着如何回答孩子关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几个问题,一边还要与源爸辩论,女儿提到的modernism是几几年到几几年,顺便还要拜托曾做过历史老师的源源外公,就一次世界大战写上一点意见,更不用说会在朋友圈里求助,问问所谓的TPP到底是何玩意。
做美高的家长一边要在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答案,一边还要提醒自己这是孩子的作业我们不能给他们答案只能帮助她理清思路,有时要打开百度知道,将女儿嘴里的各种英语词语与自己脑子里原有知识架构的某个学术词语挂上钩……在这个过程中,痛苦着也因为被需求而快乐着。
回顾当美高家长这两年,最大的挑战其实还不是上面提到的知识结构的不挂钩,而是面对孩子身体或心理出现问题时自己不在她身边的恐惧。
是的,我用恐惧这个词一点儿也不夸张。我们的焦虑不是出在孩子真的出了啥问题,而是出在我们害怕孩子出了啥问题,更是出在一种想象中和内疚中:“万一孩子怎样怎样,我们不能怎样怎样……”,而这种内疚、想象和恐惧往往像射向我们的第二支箭,比第一只箭(孩子的真实情况),更易击中我们。
在源源在美高的第一年我严重被第二只箭击中很久很久没有缓过来。这个时候,妈妈的毛病只有孩子手中才有药。妈妈要真的看到摸到感受到确定到孩子真的没事,妈妈才会真的缓和过来。
家校关系是很有意思的另外一个话题。我最近在与住在老公老家里的我婆婆沟通过程中悟出一个道路,即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范畴造成的沟通鸿沟只有爱与信任才能填平。源在美第一年时,我三次赴美,学校两次来华;源在美第二年,源爸去了一次,学校来华一次。第二年家校见面和沟通频率低了但效果反而好了,一切的沟通不是看彼此怎么说而是看彼此怎么做。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即使语言和文化的鸿沟依然存在,但爱已经架起了一座桥。
做美高的家长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当我们假设自己站在高处,看着雾霾里身处北京的自己为远在美国学校泡泡包围圈里的孩子当妈妈,当我们再想想“墙”内外不同的信息,当我们再反思自己曾学过的历史与孩子在学的历史的不同,我们应该为自己能这样当妈妈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