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Sun孙小秣老师 2016-06-15 23:00:55

2016 年美本申请的学术思考(三)

第三章:课程选择和学术兴趣的逻辑关系

1、选课需要符合高中毕业学分的要求。核心学术课程一般包括英语、数学、历史或社会科学、科学和外国语。选课时尽量做到均衡,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学业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分配。通常情况下,学生应尽量保证每年参加课程的包含这些核心课程。
2.、适度选择大学先修课程(AP)。顶尖学校需要学生在高中阶段有能力学习挑战性的课程。AP课程的平时成绩和AP考试的分数,能帮助招生官预测学生未来在大学的学术能力。国际文凭课程(IB)也一样覆盖了大学预科水平,通过标准化的IB国际考试测量表明学生可以接受大学的学业挑战,也能赢得大学学分。越来越多的大学接受IB国际考成绩取代SAT考试成绩如纽约大学。如果学校不提供AP或IB,可以通过自学选修荣誉课程或其他高级课程,总之,大学希望看到最具挑战性的课程,但前提是保持好的GPA和IB或A-level国际考成绩。
我们今年和去年都有学生在A-level课程的国际考试中英文成绩失利而影响录取结果。我们观察到这两年在国际考失手的学生最终都是被UC系列录取,其他学校几乎都拒绝了,说明UC系列学校更关注国际考之外的成绩。
另外,中国学生普遍在AP数学、科学和技术类考试有很大的优势,AP人文课程相对感到挑战,如果这部分的成绩不理想,SAT或ACT的阅读和写作部分的好分数会是一个很好的解读和补充。
3.、GPA(平时成绩)的换算。大学通常并不看加权的成绩,他们会更关注没有加权的成绩。此外,不同的大学往往会重新计算GPA(平时成绩),这样GPA不被非核心学术课程如健身、合唱、戏剧或烹调等科目弱化。
4.、高中学术成绩呈上升的积极趋势。大学希望看到学生的整个高中三年选课的逻辑性和成绩水准。大学希望看到三年GPA呈上升趋势,学术能力正在改善,而不是恶化。在难易课程之间做选择时,需要寻求挑战,而不是避开,并且做到挑战成功。拿更高的课程的B比低级课程的A好。另外,大学要求提交12年级的完整成绩单,尤其是收到录取决定后的完整的GPA成绩,如果最后一个学期懈怠而导致严重下滑,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甚至被取消录取。他们希望看到学生在12年级仍然不断挑战自己。
5、熟悉和了解大学的学业要求。许多大学,特别是那些竞争超强的大学,对高中所选课程有具体要求,例如,第二门外国语的要求。最好是能单独研究每个学校,以确保符合所有学科的最低要求。在美国,典型的核心科目需求如下:需要学习4年英语,3年数学(强烈推荐4年),2年历史或社会科学(建议3年),2年科学(3年推荐), 2年外国语(建议3年)。绝大多数中国大陆学生高中学业安排是固定的,涵盖了以上的基本要求。
但对大陆的学生而言,第二外语并不是必须的,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或拉丁语的学习经历的学生更容易被顶尖学校青睐。大学教育也越来越多强调全球意识,所以如果有英语之外的外国语言将会更有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大学宁愿看到深入地学习一种语言(一般至少持续学习2—3年),而不是对几种语言一知半解。另外,在不同的课程之间作选择时,学术诚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选择戏剧,出于真正的热爱还是为了避免不同的(也许是困难的)学科的挑战?
6、美国高校非常强调数学能力。如果申请工程学院,然而成绩单上的数学和科学成绩却很低,那录取的机会可能会因此而减少。实际上不只是工程专业、经济和应用数学有关的学科都需要考察数学能力,在人文学科的申请中,数学也是其最核心考察的课程之一,只是对数学方面的强度和深度的要求不及理工科。
以斯坦福为例。在大家的印象中斯坦福偏理工,实际上斯坦福不像麻省理工或加州理工那样专注于理工,其经济学、文学和艺术也是难以置信的强大,其人文科学为主的课程毫不逊色于哈佛、耶鲁或普林斯顿。但不能忘记的一个事实是斯坦福仍然非常重视基本核心课程。即使不申请理工科,数学仍然是其最重要考量的课程。如果高中三年选择了最简单的数学系列课程或SAT数学部分分数略低,都会给申请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以文科为主的学生一定也要把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数学这个基础学科,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成绩单上的美国历史或英语成绩。在我们看来旧SAT数学部分在720-800分范围,或ACT的数学32-36分之间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分。
7、选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持续地加强阅读和写作能力。在美国上大学需要迅速准确地记录老师上课的知识点,课后需要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完成大量的阅读,而且大量的论文写作更是需要有很强的逻辑能力、词汇量和写作能力。
招生官希望从申请材料的各个细节中判断和确定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真实能力。比如托福和SAT阅读和写作的单项分数、第三方面试中当场完成的写作部分,甚至与招生办公室的来往邮件与其提交材料写作水平的匹配。我们不关注的小细节往往会出卖学生的真实能力。我们曾有一个学生收到了曼荷莲学院的一封邮件,询问她是否愿意春季入学,她非常随便潦草地答复了自己的意愿,学校很快回复把她放入了待定的名单,可见有时候这些细节决定了成败。
8、美国大学非常欢迎学生跨学科学习。招生官很想看到申请人有兴趣了解如何使用计算机科学或数学领域的技能来细化分析人文的专业知识。在申请人文课程中提及到将来跨学科学习工程数学等会对申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我们的一个学生感兴趣学习人类学,课外的学术课题是研究少数民族原生音乐的传承,在他的申请中提及到了如何使用统计分析来完善纪录片。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在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申请中尤其被招生官青睐。顶尖的美国高中提供各种类型的跨学科课程,这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
9、展现选课和学术兴趣的逻辑关系,即选课和个人的学术兴趣定位要吻合。例如,很多中国学生有浓厚的STEM(数理工程)的学术兴趣。如果确认自己的定位是STEM,那申请的核心便是突出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卓越成就。 具体操作可以选择最有挑战的STEM课程,如:选择微积分BC,而不是AB;尽量选修AP物理和化学。还可以课后在网上或附近大学选修有挑战的相关课程。
我们有一个学生非常喜欢计算机科学,他选修了学校开设的AP数学、AP物理,通过网络自学了AP计算机科学课程,并且通过自修,获得了Cisco(思科)的网络工程师证书(CCIE)。他课后还参与了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培养工程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招生官最想看到的是有才华的STEM学生对这个领域的热爱、投入、专注和勤奋。同时,招生官也不愿看到因为喜爱STEM而忽略了其它的学科学习。
我们有一个学生非常痴迷机器人。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投入研究机器人,有时候甚至牺牲了西班牙语的学习,物理课程的作业和小测验都怠慢了,他对机器人的强烈兴趣和痴迷让他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最后,他的物理获得C还是影响了他的学习和最后申请结果。
我们有一个学生的学业兴趣点是英语文学、历史、现代语言、古典语言、哲学和宗教。从他高中选课完美地展现了他对历史和宗教的热爱。十年级他的英语课程选修《文学传统的定义》,历史课程选择了《现代世界里的西方》。十一年级他被选入学校最富盛名的通识教育实验课——“美国研究”,这是一门美国历史和文学的跨学科的组合。他选修的历史课是《20世纪世界历史》。在一个美国文化研究的项目里,犹太诗人丹妮斯•莱维托芙(Denise Levertov)神秘主义和日常生活结合的诗给了他启发,在这个女诗人的传记里,他找到了对这位诗人影响极大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溯本求源一般,他去读了陀氏的著作《卡拉马佐夫兄弟》,啃下这部艰深巨作的同时,他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十二年级英语课程,他选择定向研究项目,他与老师一起设计自己的英语课程,决定研究陀氏的著作《卡拉马佐夫兄弟》,并成功地得到系主任和教务主任批准,由他的英语老师单独教他的专属研究课程。同时,他选择修读以研究为主的历史课程,研究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类面临的道德和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