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父母心理图鉴:不知所措的“中年空巢”危机


发表于2019-10-10 06:29:17
615 · 阅读
  • 分享

一位刚把孩子送出国的妈妈最近开始焦虑不安,失眠、纠结还伴随着孤独感一下子全来了,每天滑动着手机屏幕、等待孩子回复消息。类似的事情同样在无数个留学家庭中上演。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特别关注的话题,但在这群留学生背后,还有一个群体我们无法忽视,那就是留学生父母。

 

焦虑、沟通障碍、孤独感出现在每一个留学生父母身上,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因为担心孩子,我暴瘦28斤”

 

一位妈妈某天没联系上在国外上学的女儿,越洋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女儿的老师、同学都被“骚扰”了一整天,这才找到手机没电的女儿。

 

“没办法,孩子出国半年,我瘦了28斤”,这位妈妈无时无刻不处在担心中,她的手机桌面设置了两个时钟,一个显示北京时间,一个显示孩子学校的时间,每天关注那边的天气预报也成了她的生活习惯。

 

她还关注了几乎所有关于海外留学生的账号,有时看到新闻报道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一反应就是找一下地图,看看离孩子那里远不远。看到有留学生发生意外的事件报道,都会感觉特别揪心,不管是不是孩子所在的区域,那种情绪是感同身受的。

 

有一次,她把自己的想法抛进“留学家长群”,没想到,上百个家长和她有同样的焦虑:

 

孩子不爱说话,会不会被孤立?

听说国外很乱,去了会不会染上不良习惯?

孩子住在寄宿家庭,寄宿家长对她不好怎么办?

报道说发生了校园枪支事件,孩子在外安不安全?

我的女儿去年去美国留学,期间告诉我说抑郁了该怎么办?

......

 

孩子在外的安全问题和心理问题牵动着所有留学生父母们敏感的心,由于时差原因,在国内的父母可能无法及时得知在外留学孩子的信息。

 

孩子在国外究竟怎么样,每时每刻都在担心。

 

“我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我是一个比较强势的人,对孩子要求很高,她从小基本什么都听我的。但是出国后,她学了很多新东西,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听我的,因此我们总是争吵,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什么忙也帮不上,做不好。感觉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一位妈妈曾这样表达自己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僵化。

 

有位爸爸也有同样的困惑,他们属于中国式的传统父母,一心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并且不惜代价跟孩子去了国外陪读,各类补习班才艺班都给孩子报了,但孩子却渐渐叛逆起来。

 

当他们训斥孩子不努力上进时,孩子却反驳:“你什么都不懂,你连英语都不会说,从未融入本地生活,凭什么管我?”一言不合还会被拉黑。

 

把孩子送出国留学,花费了大把时间精力金钱培养,本以为终于要“望子成龙”了,谁曾想和孩子关系僵化、沟通受阻、被误解,这是很多父母面临的亲子困境。

 

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还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些强势的“远程留学生父母” 第一次有了“到底给予关怀还是管制”的是非困惑。

 

“没想到刚步入中年,我们就成‘空巢’父母了”

 

“报喜不报忧”不仅是留学生的做法,很多家长同样也是。有时候生病住院这种大事也会怕孩子担心而选择隐瞒。

 

“孩子出国后,家里养了两条狗”

“每天都会把孩子的房间打扫一遍”

“从孩子刚走第一天就开始算,孩子还有多少天就能回来”

......

 

有些家长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没想到自己刚刚步入中年,却已成为‘空巢’父母了 ”。

 

很多出国留学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中年夫妻被留在家中,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空巢家庭”。

 

面对空巢,这些父母,一类乐观,认为可以重回夫妻二人世界;一类悲观,认为生活没有了方向感,孤独、寂寞,严重点甚至可能是抑郁。

 

为了缓解自己的不适应,也为了能够恢复到从前,有的父母选择去陪读,在孩子学校边上买一套房子;有的父母每天无数短信、微信,再加上好几个电话。

 

直到孩子没有了自由空间,把父母的微信屏蔽,电话拉黑,父母联系不上,其焦虑、焦躁升级。

 

留学生父母,为何如此烦恼?

 

按理说,孩子成功去到国外读书,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那为什么这么多的父母会在喜悦之后,滋生出这么多的烦恼、焦虑,牵扯出这么多不适的举动?

 

小别离后的不知所措

 

父母的焦虑一部分是来自对国外世界的一知半解;很多父母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只能通过新闻、公众号等了解国外的讯息,会容易看到一些负面的消息而胆战心惊。

 

就怕孩子会遇到危险,怕孩子不适应,一有空就各种叮嘱,在父母眼中,留学仿佛成了一场冒险。

 

还有一部分焦虑是,很多父母以孩子为中心导致失去自我。很多父母的生活是围绕孩子转的,平时投入太多精力在孩子身上,出国前,每天做早晚饭、接送上下学,辅导功课,操心这个操心那个,在琐碎的生活中忘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在希望孩子成才的路上,留学生父母付出了太多,也牺牲了太多。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部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反而成为父母的精神依靠。

 

一旦孩子离开家庭,不再依赖于父母,大人们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变得患得患失,逐渐迷失了自我。

 

把期待和要求当成爱

 

在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可能会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

 

在孩子需要情感支持和鼓励时,父母一味地“高要求,严要求”,拿出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来对付水土不服远在海外的留学生们,把期待和要求当成爱,给孩子造成的感受会是:“你们只关心成绩,无视我付出的努力。”

 

还有,中国家长认为谁都能进的学校不是好学校,世界排名低的学校不是好学校,越是难进的学校越是好的,用对中国教育环境的认识来套用衡量受西方式教育的孩子们,很容易产生亲子矛盾。

 

亲子关系超过了夫妻关系

 

很多母亲表达过,自己和丈夫关系不好,自己就是在为儿子活。

 

这样的妈妈很多很多,这也容易造成很多母亲的焦虑要大于父亲,母亲的失落感、孤独感更甚。

 

有心理学家做过家庭调查发现:“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亲子关系是配角的,这样的家庭会稳如磐石。而如果亲子关系是家庭核心,而夫妻关系是配角的,这样的家庭就会麻烦不断。”

 

曾经有一位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写万字长文与父母决裂,他12年不曾回家过春节,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并把自己与家庭破裂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孩子留学了,父母怎么办?

 

1. 出国前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

很多父母送孩子出国是因为见到别人家孩子出国,看到别人家孩子留学多优秀,也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国外成才,而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想法。

 

一定要想清楚,你为什么要将孩子送出国?是孩子自己的意愿,还是作为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意志?

 

不要擅自为孩子选择自认为对的道路。出国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看孩子出国是被迫,还是为了逃避国内的学习和生活,还是真心的喜欢,理性地选择出国读书。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有明确的生活方向和职业初期规划,这样孩子出了国遇到不适应,他会以最短的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父母的担心也会少一些。

 

2. 多倾听孩子

 

强势的父母要多倾听孩子的倾诉,尽量去了解留学国家的教育习惯与方法,保持和孩子的沟通频率,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孩子们正值青春期,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化上的差异,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每个留学生都会有一段或长或短的适应期。父母要明白这个过程,理解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在正确的方向做适当的引导,而不是一味拿“高标准”去要求孩子,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3. 重新梳理家庭关系

 

父母要将情感重心从孩子转移到另一半,也能帮助父母逐步适应“空巢家庭”,早日走出孤独状态。

 

孩子出国后,父母有足够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婚姻状况,来用心经营自己和另一半的的关系。要经常和另一半多交流,分享每天的喜、怒、哀、乐,相互理解,相互关怀。

 

4. 正视自我修炼这件事

 

永远不要因为孩子放弃自我。父母的生活不应只有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放弃自我,有自己独立生活的家长更容易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孩子出国后,尝试找到新的爱好与兴趣,重新认识自己的好恶,重新学习新的东西,重新去交往新的朋友。

 

孩子在进步,父母也不能原地踏步。名校招生在对录取人设置门槛的同时,对其父母同样有着考量标准。所以,和孩子一起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吧,与其在孩子的人生轨迹上指手画脚,不如做他们的榜样,让孩子不断地追赶超越,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

留学生父母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群体,大家付出了比别的家长更多的时间、精力,承受的教育挑战、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在孩子的教育上,这里的每一位家长都值得尊敬。


本文读者还浏览了:

网友点评(0)

热点资讯







最新点评



Daphneliebe · 7年前

写得太好了,整篇申美高经历感悟看下来看得我是又哭又笑的

评论于 · 美高学生申请经验分享:人生如戏,全靠演自己


Simon · 8年前

我觉得您的说法太片面了。光近几十年的总统里老布什,小布什,杰弗森肯尼迪等都是寄宿高中毕业的,都...

评论于 · 手把手教你判断私立走读的好坏

泡泡龙 · 8年前

正常美国人是最有家庭观念的,无论工作多么忙,回家都要陪小孩做功课,寄宿学校的都是坏孩子和离婚家...

评论于 · 手把手教你判断私立走读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