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优创始人Anson老师 2020-11-06 12:17:21

丘奖半决赛放榜!品优2位学员入围!

对于准备美本申请的同学来说,高含金量的丘成桐中学科学大赛肯定如雷贯耳,它被誉为“华人青少年的诺贝尔奖”。获得丘奖的学生一般会被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耶鲁等海外名校录取出,或在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名校自主招生中脱颖而出。

能够入围丘成桐科学大赛,已经是科研能力、自身竞争力的一种证明。

品优学员为丘奖准备了多久?

入围半决赛的两位品优学员一位11年级,一位12年级。她们基本上都经历了1-2年的品优学术研究规划,参加过很多美国、中国的科创比赛。她们的研究能力其实已经完全超过高中生的水平,是本科2-3年级孩子甚至更高的水平。

对于喜欢学术研究的学员,品优会帮助她们更好地利用她们所在高中的资源,在高中阶段增加学术训练。她们自身的勤奋、对科研的热爱,加上大量的科研积累,以及很早的学术准备,才可以让她们走到半决赛这一步。丘奖是她们把高中阶段积累的科研成果和比赛做的一个结合。她们手里有项目,本身准备超过一年,甚至两年以上。

品优过去也有参加丘奖的学员,哪怕没有入围半决赛,如果作品足够好,品优也会建议作为美本申请时的附加材料。因为他们有研究经验——知道研究是什么、碰到过哪些问题。这是申请美本时,大学招生官想要知道的。

丘奖适合11年级搞科研的顶尖的学生,或者是12年级经参加过很多比赛的学生。因为参赛投递的是研究成果,而这份研究成果需要他们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科研积累。

丘奖这两年也变得越来越严格,今年开始,规定必须同校组队,所以如果孩子没有很强的个人实力,不可能通过任何方式获得奖项。

丘奖适合本身对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经济金融模型六个学科领域有一些见地,或者有研究基础的孩子,零基础参加丘奖的角逐是不可能的。

丘成桐中学科学奖

丘成桐中学生科学奖(Shing-Tung Yau High School Science Award),简称丘奖,是由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于2008年为全球华人中学生设立,是目前公认的能体现国内中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最高奖,在华人社区甚至全球范围内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与含金量。

丘先生坚持并倡导“培养和发现人才应从中学开始”的教育理念,将国际化竞赛的组织、选拔模式引入中国。丘奖倡导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以提交研究报告的形式参与,旨在激发和提升全球华人中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丘奖从2008年创立至今,已经建立了数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奖、计算机科学奖和经济金融模型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奖制度。

12年来,有来自1200所学校的5800多个团队参加了比赛。比赛地区包括中国的28个省以及北美和新加坡等海外地区。经过来自全球200多位科学家的认真审查,共有300多名学生获得了该奖项。超过一半的获奖高中生被推荐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

丘成桐是谁?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自幼随父母移居香港,20岁在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师从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22岁博士毕业。毕业后,他先后任职于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哈佛大学,也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兼任数学系教授和物理系教授的唯一一人。

丘成桐获得了维布伦几何奖、菲尔兹奖、麦克阿瑟奖、沃尔夫数学奖等多种奖项,其中菲尔兹奖有着“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他是第一位获得这项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丘奖的含金量

对于想要申请美本的中国学生来说,很多竞赛项目有国籍、学校的限制,对中国籍学生友好的竞赛项目和科研项目有限,而且中国参赛学生能有成果的就更加稀少了,而丘奖是面向全球华人中学生的高含金量比赛。

丘奖的学术含金量与Siemens Competition、Regeneron STS、Intel ISEF以及各大国际奥赛齐名。参加丘成桐科学奖竞争的同学如果能获奖,可以在美本的申请中脱颖而出,而且获奖的参赛学生还有机会获得组委会主席甚至是丘成桐先生本人的推荐信。

对所有参加丘奖竞赛的同学来说,参赛能在综合英语能力以及学术能力等多方面起到锻炼的效果。

顾问委员会

  • 丘成桐(主席),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 Ralph Cohen,斯坦福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数学系教授

  • Elias James Corey,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 Vijay Kuchroo,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

  • Henry Pinkham,哥伦比亚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

  • Wilfried Schmid,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

  • Richard M. Schoen,斯坦福大学教授(荣退)、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 Bik-Kwoon Tye,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

  • Junying Yuan,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 Robert Zimmer,芝加哥大学校长、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 董欣年,杜克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 金力,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李骏,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

  • 潘云鹤,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小凡,杜克大学教授

  •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 肖杰,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副主任、数学系教授

  • 薛其坤,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乐,中国科学院院士

  • 姚期智,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

  • 杨祖佑,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机械工程系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朱熹平,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

奖项设置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奖、经济金融建模奖均设置金奖一个、银奖一个、铜奖三个、优胜奖五个,奖金分别为金奖15万元;银奖10万元;铜奖6万元;优胜奖3万元,并为获奖团队颁发奖杯和证书。另设置跨学科奖项——科学金奖一个,奖金15万元。

每年奖项的实际授予数量由国际评审委员会参照以上奖项设置,以本年度参赛作品质量和学生答辩表现的综合评判协商确定。

竞赛方式

参赛方式:1-3名华人中学生组队,提交论文。

评审制度:各学科领域专家参与评审,秉承科学、严谨的选拔标准,历时4个月,经过5轮评比,最终决出总决赛获奖名单。

选拔标准:从选题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思路原创性;论文写作及口头答辩的学术规范性、严谨性;团队协作能力;对未来学科发展的潜值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