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慧留学工作室 2015-02-21 14:18:25

教育是个魔法棒----浅谈美国校园让留学生发生变化的原因

这几天波士顿的天气真好,温度早上再十度左右,到了午后,就能达到十五度。很适宜户外活动。几乎每天傍晚,我围绕着Community的路,跑几圈,路边刚盛开的玉兰树,郁金香,和来来往往跟我一样锻炼身体跑步的人,真的是一片和谐的大好景色。呵呵。更让我开心的是,有的时候会碰到那一家子,爸爸骑着越野车,前面有三个金发碧眼的小宝贝,大大小小,最小的男宝看样子也就三岁,最大的那个女孩子也就八九岁的样子,带着各种彩色的Hamlet,骑着自己的小自行车,歪歪扭扭,呵呵,绕着小区走。几个小宝贝,见到我,总是先抬起小手,跟我微笑。有的时候,他们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的那一片儿童乐园,自由自在的玩着,很Enjoy.我只要路过,她们远远的跟我微笑,招招手。(要不是邻居,我扑上去抢了。哈哈)[img=教育是个魔法棒----浅谈美国校园让留学生发生变化的原因]http://www.findingschool.net/attachments/user_file/user25339_file/20150221141824443.gif[/img]
可能你会说,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天真无邪,自由自在很快乐的。家庭和社会给予的关爱,让这个年纪的大多数小朋友享受着人生最简单,最美好的那种幸福。但是从家庭走出来,进入到学校后,孩子们还能不能把这种简单的快乐时常挂在他们稚嫩的脸庞?家庭,学校,社会,还能让我们的孩子们保持这样的快乐吗?
最起码我看的美国的孩子们是的。我这样庆幸,看到他们不分肤色,不同年龄,不同表情,都快乐着。我漫步在世界上最漂亮的校园中,看到,正值青春年少的男孩女孩们脸上洋溢出的阳光微笑,浑身散发着年轻骄傲气息时,这种快乐,是一种感恩,是一种满足,是一种自信。能感染人,把我也带回到自己的青春年少的年景。他们的热情的侃侃而谈,让你能感受到她们对自己学校的热爱。他们灿烂的笑容,让你能感受到她们对生活是多么的满足,她们在操场上挥洒热汗,让你感受到青春是多么美好的一段时光。不光是美国的学生,美国校园中的中国孩子也是快乐的。很多的留学生家长,在孩子来美国半年后,跟我坐在办公室里,用一个下午来讲诉自己孩子的变化。他们变得快乐,得热情,变得感恩。有个家长我印象特别深,她说:我的儿子给我打了洗脚水。说完,我们两同时落泪了。这位母亲的儿子,在国内时候,妈妈给他打洗脚水,他都不领情。呵呵。
我看到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我一直思索,是什么原因?让相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地方表现不同。为什么同样一个孩子,在中国和美国上学的结果是如此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呢?来美国的这段时间,我有机会听各种讲座,也看了北京大学一位老师的文章,可能这种反差背后包含了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由此导致了中美两国在教育观上的巨大差异。
首先,从教育者角度出发,从教育目的的来讲,美国人的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公立学校接受州政府的财政支持,所以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本州人民的文明素质。培养公民意识,重视如何减少学生的反社会行为。私立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未来领袖,当然就更加重视学生的公民教育。所以,先从素质教育抓起,比较容易成功。跟国内现在提倡的先做人,后做事一个道理。
那是怎么执行的呢?首先,在美国学校里,大家非常重视沟通的作用。学生们常常被鼓励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准确表达出来。这样,美国的学生就容易形成比较直接和阳光的个性,因为没有什么不痛快是憋在心里的。另外,美国学校很重视社交活动,这样,就能够通过各种聚会,活动,组织提供平台,为学生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正确的表达自己,也能够正确的理解他人。其次,允许人犯错。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人不犯错。但是犯错后,对错误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对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伤害的人真诚的道歉----道歉在美国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于犯错后,怎么样帮助犯错的人缓解精神压力,美国社会提供了两项重要机制给予帮助。一个就是宗教忏悔。记得非诚勿扰第一部中,葛优到了日本,在路上碰到个教堂,在里面跟神父诉说自己的罪过。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把自己的秘密说出来后,往往会如释重负。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因为焦虑等原因而可能导致的反社会行为。另一项机制是心理治疗。美国人认为,许多事情自己是无能为力的,特别是来自精神方面的压力,必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他(她)们的口头禅是:“你需要帮助。”
第三,尽最大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为他(她)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断提升他(她)的自信心。这一点我非常有感受。秦教授举了例子。我也有亲身体验。我12年的一个学生,在缅因州学习的女生,在国内从来不唱歌,只有摄影和艺术其他特长。结果到了美国,进校后,学校的声乐老师发现她音域很宽,不仅能进合唱团,还能做主场。而确实在一方面的成功,可以让整个人变成一个有自信的人。想想,一个青少年,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学校又给予极大可能的平台和帮助,将来就有无限可能,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实际上,这就是教育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它使绝望的人变得拥有希望,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为什么和同年龄的美国学生比起来,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极为扎实,但很少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且往往显得老气横秋,缺少孩子应有的活泼和自信?秦教授分析说:中国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政治意识的塑造和专业技术的训练。前者可以保证学生未来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后者可以保证学生未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各种专业人才需求。用一句形象的说法是“又红又专”。这种根源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大学的教育实践中,“红”的职能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完成,“专”的职能由细分的专业化教育完成。在基础教育阶段,老师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以及针对考试而进行的各种技巧训练,等等。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和便于管理,老师更喜欢听话的孩子,很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许多学生到了大学课堂上,还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还会害羞脸红。我的的,其实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因为将来走到工作岗位,受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也会表现的相当没有个性。不敢有担当。
另外,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两国国民的受教育目的也不同。你去问学校的毕业生走向,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提到最多的是专业,而不是某所学校。因为专业才是定以后你的职业目标的重要方向,而并不是学校。美国高中的不同在于,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学科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上大学顶一个专业,一二基本上是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一个喜欢和适合的专业方向,以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自我感受。经常是和自己作比较。而家长和学校老师也是鼓励式的教育,肯定这个人的价值。可能这也是美国整个名族普遍具有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小就被认可!而在国内,可能从小孩子受教育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有的孩子背负了改变自己命运,家族命运的责任。所以,秦教授说: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是这样,学生对自我的期许也是这样。而且越是出身贫寒的家庭,这样的愿望就更为强烈。因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少看重自己的感受,而是很重视别人看自己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没什么了不起,一定要比别人强才行。家里再穷,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比隔壁老王——可能有钱也可能没钱,有钱的话感觉更强烈——家的孩子好,心里就充满了幸福感,生活就有了奔头。反过来,家里再有钱有权,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在别人面前就抬不起头来,至多会阿Q式的自我安慰,我的孩子不需要那么好的成绩也照样能生活得很好。即使孩子再没有兴趣,也一定要让他(她)上几个钢琴、舞蹈、美术和跆拳道班,等等,这样在和闺蜜八卦时,才能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教育有多成功。学生要成为班里、学校乃至市里省里的第一,成为第二就是不可容忍的失败。幼儿园要上最好的,小学要上最好的,中学要上最好的,大学要考北大、清华,进了北大、清华之后还要一定进哈佛,中国的家庭就在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又一个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子女的教育。
其实分析到这里,也不难看出,为什么我们中国国内的孩子们很难在校园内得到快乐教育。有人在提倡高招制度,可能光改革一项还不够。是需要从各个层次努力,让教育变得额多样化,富有弹性和适应性。其实有差异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另外,从各项资源上,美国也占了很大的优势。人口数量相对于资源,相对资源是极为富裕的。国家又在屡次对教育的改革当中,大刀阔斧,卓有成效,因此现在在教育问题上很从容。这也是不可比的
所以,这个问题也很复杂,薛老师建议,人都是个体发展,只有个体发展好了,才能顾得上集体。先通过薛老师把孩子们送出来读书吧,但是别忘了,毕业后回国,让接下来的几代人,有机会在国内就能受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不用漂洋过海,“遭洋罪”。呵呵。
期望有一天,我在北京跑步,经过的地方,都有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Sophie XUE
@Boston
Email:xueer1235aini@163.com
微信:15810872834
手机:15810872834